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文关怀的途径

2012-12-31 00:00:00李一伟
群文天地 2012年24期

摘要:新时期,我党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木的就是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全而发展、自身发展、协调发展提供终极的关怀和服务。因而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转向全面关怀学生,全过程关怀学生,特别是要关怀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价值、学生的道德和学生的精神。文章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进行人文关怀提供了几个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关怀

一、课堂教学

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木原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旨在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和品德修养的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规范的行为举止;旨在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其贯彻执行的自觉性,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做一个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旨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正确选择职业,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上课是学生学习的基木形式。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培养人才,发挥其育人的功效。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抱有偏见不太重视,再加上课程本身是抽象的理论,空洞的大道理学生不感兴趣。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工夫,使抽象的理论通俗化,使大道理朴实化,使政治教育趣味化,使课堂艺术化、活泼化,增强其感染力,让学生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喜欢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而作用却是巨大的、长远的,它能够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因此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使其人格得到完善,成为学生最直接、最可信的榜样。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教育目的和学校目标创设出来的,在教育者自觉控制下优化的、形象的典型环境,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休说来,校园文化主要指全体学生与教职员工直接参与和创造的精神财富,主要指全体师生在教育、生活与劳动中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归纳起来说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党、团组织和班级社团活动。党组织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示范、使之向善。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我们要切实抓好团组织建设,健全团的组织生活,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引导团员通过自我教育达到自我提高;同时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发展对象,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并激励广大团员奋发向上。班级也是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要主要加强班级集体建设,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业余组织——学生社团的作用。如学生会、团委、文学社、摄影与书法协会、艺术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等,这些社团都是学生自己出于兴趣爱好相同而走到一起结成的组织,我们的教师也应将教育活动延伸、渗透到这些社团的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效。二是校园的学术和文化活动。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科研氛围,充分发挥它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如通过举办学术周、文化艺术节、开展演讲、辩论赛、摄影、公关礼仪、网页制作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高扬其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过举办高质量的人文讲座、高水平的报告会也能使学生从多方面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三是校园的硬件建设。校园的建筑物、花草树木、雕塑、道路和湖泊等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凝固的影像,它对学生的形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职院校要发动学生参与植树种花种草,绿化校园,布置美化教室、寝室,整顿食宿秩序、培养卫生习惯等等,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在美好的环境熏陶下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高尚的情操。

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连接书本与现实,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因为外部的教育影响和书本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人们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经历,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吸收与消化从而转化为人们内在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品德行为。例如:参观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等;组织爱心社帮助孤寡老人、残废儿童、贫困学子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受教育,发挥书本知识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激发了学生的政治热爱和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李一伟(1984.5-),男, 学士,助教,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