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实践群众文化工作运行机制

2012-12-31 00:00:00刘冰
群文天地 2012年24期

摘要:党的十七大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文化发展繁荣,必须推进文化创新这一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勿庸质疑;建设;改革群众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市的群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也在呼唤着文化发展与之协调配套,但勿庸质疑的是:由于受传统观念、体制机制、思维方式的制约和束缚,在当前以至于将来,群众文化自身正在或即将面临发展的瓶颈甚至困境,这就需要广大群文工作者正视现状、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剖析症结、研究办法。

一、目前我市群文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市、区(县)、乡(镇)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虽然明显加大,但是文化设施档次还不够高、群众文化场所还不足。截至目前,岫岩馆、铁东馆、铁西馆和立山馆较好,台安馆、千山馆仅有办公场所而无活动场地,海城馆馆址还没有落实,市馆虽已迁入新馆舍,但活动器材及设施还有待于补充和完善。

相当数量的文化机构和人才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强的状况并存。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群文战线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一定政治和业务素养的文化工作者队伍,涌现出一批热爱群文工作,热心服务百姓,有能力,有才华的艺术骨干和群文干部。现全市专职群文工作者约有170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的约90人;全市还有约200支业余群众文化队伍,各类骨干约2000人。近三年,群文战线的艺术创作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达到73项,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收获颇丰,但还必须看到:与相关部门单位相比,群文活动的影响力还不大,品牌活动还较少,体现“三贴近”的精品还不多。

近几年,我们加大了“送文化下乡”的力度,两级群众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共达到百余场,应该说,基层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是与广大群文工作者做出的极大努力和贡献分不开的。但也应看到,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民、农民工、外来到城镇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还相对单调枯燥,参与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农村与城镇群众文化活动比较还相对滞后的状况明显存在。

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反映了当前群众文化工作覆盖面不全、影响力不大、服务能力不强等弱势,这些弱势与当前形势的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很相不适应。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体制机制以及传统群文工作运行机制的惯性和惰性,阻断了资源效能的发挥,束缚了手脚,制约了发展。因此,改革创新,特别是努力探索和创造与群文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工作运行机制,就成为推动群文工作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

二、创新运行机制是推动群文工作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群众文化工作要有所发展、有所作为,也必须走创新之路,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谋繁荣。群众文化工作运行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优质的文化资源为龙头,以集约化、一体化运作为主要形式,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打响品牌、创造优势,努力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群文工作运行机制的创新,重点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群文机构内部运行的机制问题。首先,按照省、市关于人事、工资、分配等内部制度改革的相关要求,坚决做到有令则行、令行禁止,不打折扣、不做表面文章,努力打造出一支昂扬向上、充满朝气活力的团队,锻造出一支敢打仗、能打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其次,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有效利用馆内公益性文化设施,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搭建统一的创作平台、配送平台、培训平台、宣传平台等。二是解决人才、资源的分割、闲置问题,使公共文化资源的效能运用最大化。其一要由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整合文化资源。其二在整合的过程中,要逐步调整理顺原有不同地方和单位的运作方式和工作习惯,使之协调一致,便于统一指挥和调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提高这一能力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更好地服务群众。通过创新,进一步解决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难的问题,真正把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搞活跃,搞丰富。另一方面打响群众文化工作的品牌。使群众文化工作在全局工作中更有影响力,在文化发展中更有竞争力,在群文工作者中更有凝聚力,在广大群众中更有吸引力,努力使我们的工作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

改革群众文化工作的运行机制,创新是关键,整合资源是核心,提高能力是目的,最重要的还是要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抓好落实,努力把思路和设想变为现实。

三、努力实践群文工作集约化一体化运作的具体途径

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基本的形式是要走集约化、一体化运作之路。集约化一体化就是要改变目前群文工作“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格局,以共同的品牌、共同的平台、共同的活动,把文化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也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的思想,打破资源分割的现状,解决阻断资源效能最大化的瓶颈,以优质文化资源为龙头,发挥政府的主要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社会作用来整合资源,创造优势。

现在,我市群众文化资源有限且分散运作,形不成合力,身单力薄、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同志 感叹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大程度是手头可以运用的资源有限,干不成几件想干的事。怎么办?那就要想方设法把这些资源集中起来,统盘考虑和运行。现举三个办法:

其一,搭建“创作平台”。我市一批优秀的群文创作资源如:铁东区的业余京剧、铁西区的戏曲、立山区的家庭文化、千山区的皮影、海城市的高跷和喇叭戏、台安县的小戏和民间故事以及岫岩县的剪纸和农民画等,还有一批优秀的戏曲、音乐、曲艺、美术创作人才。如果我们能搭建一个统一的创作平台,这些力量就可以形成互补,形成合力,不但可以集中创作生产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高水平的文艺作品,提高创作水准,而且,其创作成果还可以为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所享用。

其二,统筹“送文化平台”。当前,大家都在做“送文化”到基层的工作,但因为“互不通气”,信息不畅,往往是需要的地方送不到,而文化生活相对比较丰富的地方却常常“锦上添花”。有时,由于“送”的频率过高,内容雷同,不但使群众难以认可,还会使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产生误解,说这是“装灯弄景”、“走形式走过场”。因此,需要一个统筹全市“送文化”的平台,在有条件的地方应推行群众文化的集中配送。

其三,注重“种文化平台”。“送文化”是如此,“种文化”(即抓“主体”建设和“主角”的培训)也是这个道理,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是基层文艺舞台的“主角”。“种文化”就是由“送”到“播种”文化,即是“授之以渔”,把培训、辅导带到农村,将基层群众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活动主体”,从台下“观众”转变为舞台“主角”,再使“种子”不断地“开花结果”,逐步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能力,使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管理体制和格局的问题,目前,解决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问题还一时难以突破。在不能完全打破这种格局的情况下,如何来实现资源的整合?很重要的出路就是走“共建共享”之路。因为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格局所以一时难以打破,根本的原因是利益问题。如果我们能把利益的共享作为一个关节点,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中间的阻隔打通。现举两例这样的“关节点”。

例一,建立一个群众文化艺术总团。这个总团如果光靠市馆一家来办,要调动全市群文战线的创作力量,难度就会很大。如果各个区县(市)都是这个总团的“老板”,大家共同来建设这个艺术团,艺术团的建设大家来出力、艺术团的创作成果大家共享,就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例二,集中配送群众文化服务。把全市的群众文化服务尽可能地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盘子中,统盘考虑,就一定会取得最大效能。但市里一集中,区(县)怎么办?而且很多资源是区(县)的,市里不能随意调配。因此,如果要实现集中配送,最好的办法也是共建共享,由全市的文化部门,群艺馆、文化馆共建共享,资源统一运作,配送统一组织。这样,从地方来讲,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而且可以把其它地方的资源拿来为我所用,这条路就能走通。

综上所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群文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平台,着力创新服务形式、增强服务活力,着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又好又快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全市人民在“文化创造”上各显其能,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所,使先进文化建设、发展、繁荣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和“文化共享”的过程。

(作者单位:鞍山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