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快8岁了,可他还是不会10以内的加减法。这天,教书的父亲把正在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拉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你不能再玩了,快跟着我到学校上学去吧。”
那年秋天,喜欢绘画的他突然蘸着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的亭子,几棵很高的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看到后,大为赞赏:“这孩子画得好,将来能当个画匠。”贾平凹听了,心中美滋滋的。从此,他以为自己将来能当画匠了,于是便对画匠格外关注。一次,有个画匠给他大舅家的围墙绘画,上面画了亭子和山水,最后还题了“桂林山水贾天下”几个字。贾平凹知道那个“贾”字错了,但他因年龄小而没敢讲出来。
就在贾平凹自己还不能确定是否当画匠的时候,父母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长处”。有一次,他和隔壁的男孩将纸剪成许多猫和狗的模样,钻进鸡窝里用手电筒照着“放电影”,耗费了好几节电池。
父亲看到贾平凹这样痴迷,便去公社找到放映队的负责人,希望能给贾平凹在这里找一份工作。就算不能当放映员,做放映的杂事也可以。后来公社真的给了他们大队一个放电影的名额。不过,支书不是给了贾平凹,而是给了自己的儿子。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不能当电影放映员,父母只好盘算着该让贾平凹回家种地,并计划给他娶个邻大队的女孩,让他早日结婚生子。就在这时候,父亲听到贾平凹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父亲喜忧参半:让他读书吧,不但会耽误了田地里的农事,而且还娶不到邻大队的女孩。更要紧的是,大队里从来没有谁考上过大学,他有些不相信贾平凹能谱写出新的历史。最后,父亲对贾平凹说:“不管是真是假,反正你不读书了。”而母亲见贾平凹对读书留恋,当即拍板决定:“读吧,读完了再说。”
高中毕业后,贾平凹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那时,学校办了一份校报,一个月出两期。他经常看见有一些同学在上面发表文章,于是就有了一个愿望:一定要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一定要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而且一定要在毕业之前完成。他开始拼命地写作,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他将得到赞扬的文章投给了校报编辑部,然而所有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最后,贾平凹找老师的次数多了,老师也不愿看了,他只得自己琢磨。为此,他看了许多的书和报刊。
贾平凹不想把这些凝聚着自己心血的稿子扔了,他怀着试试看的想法,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了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市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并不断荣获国内外大奖。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了,这时的他发现了自己还有着一项意想不到的才能。
对于自己的这段经历,贾平凹在一次笔会上曾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在场的所有人。最后,他说:“这世界上有很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的。他们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这些人,却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安排一件感兴趣的事情。其实,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条凳子。只有站上去,才会发现自己还有着一些没有被挖掘出来的才能。而这条凳子,就是你心中突然出现的某种爱好。”
是啊,我们的心中应当有这条凳子,并且应经常站在这条凳子上向远方眺望。否则,理想只能是奢望,我们永远看不到它美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