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前夕,中央媒体连续对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公民进行采访,进行“幸福大调查”,这一活动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尽管也有一些不同声音,但应该说,这一活动的开展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可以引导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民生,关心人民福祉,必将促进中国社会和经济朝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幸福”两字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含义很深的概念,它囊括社会学和心理学,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其中主观感受是首要的,而主观感受主要决定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人的利己欲望的扩张性,决定了自私的人不容易幸福。相比之下佛家讲“普度众生”,儒家讲“爱人”,基督教讲“博爱”,都是利他的。
一个人是否幸福,既取决于物质环境条件,更决定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幸福不同于快感和快乐,而是层次更深、更厚重,可以持续的美好感受。同时,幸福又是相对的感受,是快乐与痛苦的统一体。《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对幸福最好的诠释。这句话表明,幸福其实是一个活动过程终结时的美好感受,这是一种积极的、奋斗的人生哲学。在这个“幸福”的过程中,信念是个核心,也是一根线,它把所有快乐和痛苦串了起来,使信念最终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痛苦不仅是幸福的衬托,也是幸福的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只有经历了痛苦和磨难才真正懂得幸福。对此,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概括是“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其实,“悔恨”与“羞愧”,都是一种难于逆反的“不幸”。而只有树立信念和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成绩,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感到幸福。这时,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就可以说:“我做了我最应该做的事,可以安心了。”
共产党人具有崇高的信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老一辈革命家以民族解放为己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长征时吃草根、啃皮带,仍然保持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原因就是有信念,不是为自己。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们是幸福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外来的和固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膨胀。由于很多人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即使物质生活相对富有,这些人也仍然缺乏幸福感。实践证明,对于大众来说,要幸福就必须树立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要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作为党的干部更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尽心竭力为其排忧解难,做到办好事,办实事,多作奉献,少求回报。
对于每个普通社会成员, 应该树立如下四种幸福理念:
第一,进取是福。人活着要有信念和追求,要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情趣,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只为一己私利。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一定要秉持“踏实”和“诚信”这两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从而得到更多人认可和喜爱。
第二,平安是福。首先是维护国家的平安,这是大局,始终与国家的利益和法律政策保持一致,遵纪守法;其次是家庭平安,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夫妻恩爱,尊敬赡养父母,培养教育好子女;三是工作平安,做到恪尽职守,积极进取,多创成果,廉洁奉公,多出成绩不出事故;四是交友平安,与良师益友相处,互帮互学,提升个人的素质和品位。
第三,健康是福。珍惜美好的人生时光,保护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有了健康的身心,才有快乐和幸福,才能多为社会做贡献,不给社会添麻烦。
第四,洒脱是福。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有豁达的胸怀,遇事要能“看开”,看全局、看主流、看未来,不纠结暂时困难和利益得失,要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改变现状,促进和谐。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昭示着我们国家已进入新的奋斗里程,不断朝着科学发展的新目标前进,中国百姓一定能够迎来更高、更美好的幸福指数。
(作者单位: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