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底,当记者在北京王府世纪6层的中非商会办公室见到刘建军时,他身边正围绕着一批想去非洲淘金的“冒险者”,其中有农民、下岗工人、大学毕业生,也有公务员和白领。在他的热心帮助下,14年间已有两万多名中国人在非洲各国建立了50多个“华人老板村”,实现了财富梦想。从县长到市外贸局长,再到“西非六部联合大酋长”,刘建军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局长闯非洲,华人“桃花源”里发现大商机
年过六旬的刘建军出生在河北景县农村,曾当过县长和保定市外贸局长。1998年,中国尚处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作为外贸局长,刘建军发现保定的外贸出口形势越发不妙。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他发现只有非洲似乎与这场金融灾难无关,他决定去非洲考察。
数月时间,刘建军跑了非洲10多个国家。同一样商品,他比较当地与中国的价格,结果发现:非洲虽然发展滞后,但当地富人及白人的消费能力很强,许多商品的售价要比我国高出许多倍。
刘建军有一位朋友在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工作,考察即将结束时,朋友找到他,希望他能帮个忙。对方说:“赞比西河北岸有一群保定人,他们的签证已经过期8个多月了还不肯走,这样滞留下去会惹麻烦的。你是保定的官,赶紧做做工作,让他们回去吧!”刘建军很不解:不是说非洲很贫苦吗?怎么还有老乡不愿意回国的?
他赶了好几个小时的路,终于在赞比西河畔见到了被当地人尊称为“中国专家”的老乡,他们大部分是保定吕家庄一带的农民,也有几个河南人和安徽人。两年前,他们跟随北京一个建设单位来援助莫桑比克兴修水坝。到非洲后,他们发现当地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种什么产量都很高,根本不用施肥。但当地人的种植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很原始,比如:玉米成熟了不收割,吃多少掰多少;要继续种植,就从已经干枯的玉米秆上直接掰一个玉米棒,剥点玉米粒下来,然后用脚随便在老玉米秆旁边扒一个小坑种下,没有垄,种哪算哪。玉米秆越立越多,实在找不到空地的时候,他们就趁着刮风,从上风处用火烧。
时间一长,这帮中国人就和当地农民成了朋友,并将自己的耕种方法教给他们,当地黑人也乐意将自家多不胜数的土地给这些“农业专家”耕种一部分,连租金都不收。当地一斤白菜卖2美元,一斤黄瓜2.5美元,一根葱都要1美元!由于气候较暖,这里每年可以收获三季水稻。于是,援建工程结束后,他们就不愿意离开了。
当天,刘建军不但没能做通这些人的工作,老乡们还反过来央求他帮忙续签,而且他们还想把妻儿也接到非洲来团聚。
刘建军回国后费了不少劲帮河北同乡办妥了续签手续,并把他们的妻儿也护送到了非洲。但孩子们到了异国他乡,上学怎么办呢?抱着“帮人帮到底”的想法,刘建军又开始张罗着在河北寻找老师,但有着稳定工作的老师们都不愿去非洲。最后,一对教师夫妻勉强答应去一年,条件是保定这边的学校要给他们办停薪留职。
1999年5月,当刘建军再次来到这个赞比西河畔的小村庄时,眼前的景象把他惊呆了:一年内,有近百名中国北方农民到此谋生,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华人村”。原本在国内当村长的人到了这里还是村长,会计仍当会计,男人种菜,女人种花,篱笆圈里,六畜兴旺。大家的生活都过得十分富裕,一年下来,人均收入竟高达三四万美元。
而之前来到这里的那对教师夫妻见到刘建军十分激动。原来,这对夫妇在当地开办的学校不仅解决了“华人村”孩子的学习问题,还吸纳了不少非洲本地人来学习汉语。他们还成了农场主,拥有草场、水井、磨坊、牛羊、池塘和森林。薄暮时分,倚着面包树欣赏美丽花田和头顶的彩云,吟几句惠特曼的《草叶集》……这对夫妻感慨道:“这哪里是贫穷落后的非洲,简直就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啊!”一年下来,两口子种植收入4万美元,学校收入3万多美元,一不小心就在非洲圆了富人梦。
乐当“摆渡人”,助中国同胞异乡当富翁
这些中国农民在非洲种地致富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刘建军。他当过多年县长,知道国内耕地少,有些地方,农民平均也就一亩甚至几分田地。“我国一是劳动力过剩,二是资本流动性过剩。而非洲是地球上唯一一块没有被完全开发的富饶之地,说田地,到处是肥沃的黑土腐殖层;说宝藏,黄金、钻石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什么不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流转起来?为什么不把资本引出国门流动生利?”刘建军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兴奋,他有了在非洲建立“华人老板村”的最初构想。
这次回国后,刘建军印了很多宣传资料,见人就宣传“非洲是个好地方”。但宣传了3个月,却没有一个人找他报名。大家都不相信印象中贫瘠落后、疾病横行的非洲会是一个黄金遍地的创业乐园。刘建军不理会别人的怀疑,又在保定召开了“走进非洲”大会,并以自己在政界的影响请来各县的县长,作动员报告。他还请求各个县政府开通电视直播,让所有保定的农民都能在家收看。如此宣传,却还是没人响应。
就在刘建军心灰意冷的时候,两个在保定经商的温州人给他打来电话,说想去非洲。结果,保定人没招到,倒是有50多个温州人报了名。刘建军很快就帮他们办好了出国手续,并且不收取一分钱的“中介费”。
第一批温州人在异国他乡创业很艰辛。因为不通当地语言,他们到市场上买卖东西要用计算器来完成。你按出一个1000,顾客摇头;他按一个500,你要不同意,再按一个800,他点头就成交了。为了扫除语言障碍,这些温州人开始用汉语拼音把当地语言记下来,活学活用,急用先学。开始拿着本本说,时间长了就不用了。这种交易和学习的办法,后来也变成了“中国老板村”里通用的方式。
见精明的温州人都去了非洲并在短短几个月内赚了不少钱,保定人纷纷躁动起来。从1999年初开始,找刘建军报名去非洲“插队”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有农民,有老板,也有知识分子。商人李柱是其中一员,他在非洲的掘金经历极富传奇色彩。
李柱原本计划搞一个农场。巧的是,他租的那块地里有一座山,山间有一挂瀑布。有一天在瀑布边,一块石头吸住了他的公文包——他的公文包上有两块磁铁。李柱迅速请来专家进行勘察,勘察结果把他高兴坏了。这是一个含铁量在60%以上的富铁矿。继续勘察,专家还发现了金矿、钻石矿和蛭石矿!于是李柱改变计划搞起了矿业……如今,他已是大名鼎鼎的达菲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资产过亿。
李柱的成功带动了不少中国人在非洲买山,买矿石开采权。交通不方便的地方,价格便宜得离谱;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价格就贵一点。就算贵的,开采成本加运输费,也只相当于国内矿石价格的1/3左右,但矿石中的“宝贝”含量却十分诱人。刚果、几内亚、乌干达有些矿区,路面是用矿石铺的。由于含铜量高,路面都发绿。那里有的矿石含铜量高达40%,我国的矿石含铜量能达到6%就很不错了。
到2002年,每月找刘建军报名去非洲的多达四五百人。
传奇大酋长,在非洲打造50座“中国老板村”
在刘建军的倡导下,这些来非洲淘金的中国人,渐渐在异国他乡形成了一个个“保定村”,按照刘建军提出的“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产业拉动、避强就弱”方针,在国外投资落户。由于95%的“村民”都是富有的老板,当地人都称之为“中国老板村”。其实,那只是中国人在非洲驻扎地的一个统称,并非真是一个村落的概念。
每个“老板村”的规模不等,人数多的近400人,少的仅50多人,其中大都来自河北保定。每个村都有经过民主选举的村支书和村主任,负责和当地政府签订项目,组织和协调村民的工作,解决纠纷以及为村民统一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用刘建军的话说,“老板村”的模式就是为了避免以往中国人在国外单打独斗的状况,其战术原则是:变游击队为正规军、变出口产品为出口产业。
2003年从外贸局退休后,刘建军成为中非民间商会会长,他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带动中国人到非洲致富。2004年年初,刘建军在南非创办了中国武校。随后,他又在保定为非洲42个国家开设青年培训班,教他们学习中文和中医,以及农业和商贸知识。2005年,他还创办了中英文刊物《非洲之窗》,供往返非洲的航班和在华的非洲朋友订阅。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以后,刘建军和他在非洲缔造的“中国老板村”火了,新华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全球著名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派团去“保定村”考察。
在“出名”的同时,刘建军也承受着不为人知的辛苦和艰险。
2007年4月,他在国外为“保定村”谈合同时被抢,还被歹徒用匕首划伤了手臂;2009年秋天在刚果,因勘察矿山建路又没有手机信号,刘建军和同伴在一棵树下过夜,天亮才发现身边的大树上一条大蟒蛇正窥视着他们的脑袋!比这些更令刘建军难以忍受的,是来自各方的攻击:西方一个自由撰稿人在加拿大写文章称他是“圈地屯粮的殖民主义分子”。
然而,非洲人民却因为刘建军让他们粮食大丰收、经济大繁荣,而加冕他为“西非六部联合名誉大酋长”,并赠送给他1000公顷良田。国内,刘建军先后被授予“全国百位公益事业楷模”“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世界杰出华商代表”“国外创业领军人物”等荣誉。
14年间,经刘建军组织去非洲的中国人已达2.4万多名,他们在尼日利亚、肯尼亚、苏丹、赞比亚等32个非洲国家建立了50多个“中国老板村”。这些乡音缭绕的“村子”以惊人的速度在异国崛起,村民们大多以豪车代步,个个身家不菲。
这些年,刘建军在帮同胞到非洲创业的同时,也在西非经营着自己获赠的1000公顷田地,大面积种植的薰衣草、药材等,为他赢得了可观收入。此外,他还注册了带有自己肖像的“酋长”牌国际商标,目前已有十几种产品。
从县长到局长,再到如今的“非洲大酋长”,刘建军称得上功成名就。当记者问他:“您已经60多岁了,不希望放弃拼搏,养生修身吗?”刘建军却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回答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并且背诵起了他写给自己的打油诗:“有钱难买老来忙,地球就是健身房。人生经验挑着用,助人助己也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