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向往的“中国化”

2012-12-31 00:00:00关田刚司
瞭望东方周刊 2012年9期


  
  曾几何时,“日本”是世界领先制造业的代名词。在欧美制造业疲惫不堪时,“日本化”一度成为世界经济的希望。
  但时隔几十年,“日本”已不再是经济发达、科学管理和高效率的同义词了。日本,更多与经济发展延滞、社会高龄化、社会福利负担重导致政府财政赤字等联系在一起。
  最近,日本开始流行“中国化”的说法。年轻的历史学者舆那霸润先生的著作《中国化的日本》当中提及的历史观颇有意思。
  舆那霸润所说的“中国”,是从宋朝开始的。
  10世纪的中国宋朝,除了皇帝可以世袭外,其他百姓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己的实力争取地位,皇帝虽独占了政治地位,但也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带动了经济的活跃。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官员从政掌权,为民谋福,是地地道道的实力主义和公平等级社会。同时宋朝不实行“抑商”政策使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政府获得了庞大的财政收入。
  这一历史轨迹一直延伸到现在的中国。打破世袭、地缘等僵化因素,推动竞争,活跃经济,是日本人向往的“中国化”。
  在日本,与“中国化”相对应的词是“江户时代化”。江户时代,世袭决定一切。甚至按世袭划分居住地域,禁止无身份的人进入贵族领地。到明治维新时代,“中国化”又被复兴,只是不久后,虽然仍通过选拔制度选出地方官吏,但仍被一些政治世家所左右,世袭、地缘等风气又开始泛滥。
  在全球,从美国前总统里根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他们所提倡的“新自由主义”,都是以优化制度、发展经济为前提,废除世袭的垄断,推翻地方保护和终身雇佣的制度。
  而日本世袭现象仍然比比皆是,在自由民主主义的制度之下,官僚的黑幕交易层出不穷。日本大阪市市长桥下彻曾试图希望引入“中国化”的制度去改变当前的日本政治体制,被一些媒体称为“冒险主义”。但我认为,在日本社会越来越迷失方向的现在,“中国化”的实施未必能改变现状,但至少值得去试一试。一些政治家抱有偏见的“中国化”,或许就是他们最需要的改革良方。
  (作者从事广告业,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