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人民邮电出版社 何鹏
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与网民良性互动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面对公众积极参与所改变的监督新格局,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已经是一个大众舆论的新时代。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这曾是京剧样板戏《红灯记》里李铁梅的经典唱词。但是现在却被赋予另外一种含义。从周久耕到杨达才,网络强大的力量已让人体会深刻,强悍至防不胜防。暂且不谈周久耕,因他已成为历史。而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不能不说,因为此人依然在舆论的旋涡中浮沉,网络仅用两周时间就将一个风光无限的厅官变成一个“贪官”嫌疑,这是何等速度?估计纪检反贪部门看到如此案例也会心悦诚服地坐下来研究。
事情发展到今天,杨达才的任何表白只会引来亿万网民的舆论围攻,因为有照在此,可谓证据确凿,任何解释都无法消弭网民心中的猜疑。想一想,杨达才似乎也挺冤枉,辛辛苦苦赶到延安车祸现场,但没有想到他一个“放松的微笑”成为他痛苦的开始,如今看来“笑”也会惹祸上身。
诚然,杨达才的个案不光是一个官员的问题。不可否认,过去一些隐形矛盾到现在因网络力量渐成显性矛盾,网络监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手段的程序化和不公开化。杨达才事件看似很偶然,其实也是官员监督失控导致的必然。多年来,体制内的各种监督机制往往比较缓慢,由于机制不健全,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网络监督弥补了体制内部分正规监督机制的不足。
杨达才的情况对公务员系统是一种警示,它让公务员队伍在各种透明的制约机制、舆论监督、法规法制的约束力量下,将变得更加健康,经得起考验、质疑。但笔者认为,纪检、组织等部门要从中深刻吸取教训,加强监督,而不能听之任之,进行所谓的“自律”。最根本的是,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要建立和执行起来,而不能像徐州贾汪区那样徒有虚表。否则像杨达才这样的事件还会出现,还将会有“表爷”、“表奶”,因为没有约束和监督,贪欲可以肆意奔驰。
2012年10月9日,云南都市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周智琛在其实名认证的微博中称,“作为一个出身福建的媒体人,从未感到如此的愤怒和耻辱。我憎恨和鄙视那不远千里的黑手,当我看着那数十万份报纸沉郁不去的血泪,我安慰自己,只有幸存者,才能成为建设者,但我更加相信,那条沾满干爹气息的皮鞭和那部带着疯狂零件的时间机,只是黑暗者招受报应的开始,我坚信。”这条微博发出后被广为转发,成为当日热点。
与“@周智琛”的隐晦表述相呼应的,是“@邓飞”、“@王克勤”等微博名人的公开声讨。他们在微博中称,9日的云南都市时报A30版原来打算推出《福建“表叔厅长”来了》一文,涉及福建交通厅厅长李德金手戴5万元雷达镶钻手表,腰挎15000元爱马仕腰带一事。但几十万份报纸印刷后,却被“跨省销毁”。而此后,“@邓飞”又在微博中称,“数十万份报纸还没有来得及打成纸浆,还在报社印厂封存。有人细看文章,说只是简单描述了福建交通厅长穿戴比较豪华,全无必要销毁这批报纸……”这条微博发出后,被“@环球时报”等多家媒体官方微博转发。包括当事人周智琛在内的多名知情人士都指认了同一个事实,即确有数十万份报纸在压力之下被迫封存,这一点还可从周智琛10月8日23点29分发出的一条微博中得到印证。这条微博写道:“刚刚,我正端坐桌前审查明日的版面,突然闯进三个西装革履的男子,面相严肃,问我是不是周智琛,我说是,然后他们说,有个事情想和我沟通下……听口音,不像是福建来的,于是请他们坐下,交换名片后方知是云南信息岛的老总来访。我说您以后别这种架势,我还以为你们是来请我出去喝茶的呢。”
令人感慨的还有数十万份被封存报纸的命运。不是因为报道失实,也不是因为其他硬伤,只是因为某些信息惹人不快了,即使感到不快的人远在千里之外,也逃脱不了被封存的厄运。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职。已故新闻界巨擘大卫·布罗德在谈到有关舆论监督问题时说,“丑闻”、“坏事”,以及被毁灭的美,都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揭露它,批判它,最终让公众认知它,抛弃它,才有益于政府的廉洁效能,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只有正视这种存在,不虚美不隐恶,才能够帮助政府提高认识,才能引起社会疗治的警觉,才能最终把坏事变成好事。这样的道理并不晦涩,但一些人似乎更愿意用手中的权力去压制媒体和公众的权利,且吊诡的是,这种扭曲的权力常常能在与权利的斗争中轻松获胜。
舆论监督也不乏来自官方层面的支持。今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即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坚决查办腐败案件,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党务公开,发挥舆论监督积极作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但尽管各级领导在不同场合力挺舆论监督,在实践中,舆论监督的开展却总是步履维艰,数十万报纸半夜被迫封存,即是明证。不管怎样,如今云南都市时报被封存一事已浮出水面,成为公共事件,有关方面就有必要给公众一个说法。查清事实真相并公之于众,这既是对“表叔厅长”负责,也是对公众负责。
近两年,公众已经见证了太多公共事件的“发酵”路径,公共事件背后,往往是围绕着网络这条民意表达新途径的磨合与碰撞。面对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中国网民总能仗义执言,并经常能改变公共政策的方向。网民对重要的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积极踊跃地发表意见,形成了多轮大规模的网络舆论并最终促成事件的合理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反腐倡廉,监督政府的有效形式,并且以其不受时空限制、举报者隐蔽性的特点,弥补了现行体制内自我监督的伴生弱点。
网络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江湖的局面,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深度和广度,为社会监督公权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虚拟世界“话语权”和“干预力”不断增强,已成为超越传统媒体的“软力量”。随着信息科技和公民维权意识的发展,大众对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超过了以往,网络上曝光的政府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触目惊心,网络监督以其无法比拟的优势后来居上,不止一次显露出其揭露贪腐的威力。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政府与网民良性互动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面对公众积极参与所改变的监督新格局,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已经是一个大众舆论的新时代。
相对于网友的逐渐成熟,地方政府和各级官员处置危机的手段依然薄弱。他们没有从诸多同类事件的经验教训中摸索出规律性认识,又没能挡住网友势如破竹的追问,面对攻击性和随意性都很强的网络舆论,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更有甚者,部分党政干部对于互联网有深深的抵触情绪,认为网上的“负面信息”影响本地形象,影响稳定大局,于招商引资不利云云。网络监督不是虚拟的“冒泡”,反映的是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实践证明,“晒晒阳光”是保障党执政根基牢固和维护政府长治久安的有效措施,也是遏制贪腐毒瘤和丑恶现象的一剂良药。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上原本正常的舆论监督“小天气”,逐渐演变成非正常的群体舆论“大气候”。面对网络舆论监督铺天盖地无可阻挡来袭的局面,各级政府如何应对,不仅影响到人心向背,还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能否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快速的处置反应能力以及沉着驾驭复杂局面的水平,对于控制事态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网络监督的快速成长正在汇聚更多光明的力量,重视网络监督,敬畏网络监督,真诚地回应网络监督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为地方党政机关接受。对地方政府而言,克服传统封堵扼杀网络信息的心理,到网络上“晒一晒”执政得失,转变旧有的思维方式,以开明的姿态直面网络民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借助网络舆论力量来进一步推动政府的法制化建设,从而实现政府官员和网民的良性互动,这既是政府“善治”的要求,也是网络时代的要求。
正如朱镕基曾为《焦点访谈》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所说,这16个字要是真正做到位了,我家的“表叔”数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