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斌
华为、中兴的难题,是有人以威胁安全为由,阻止其市场扩张之路,还有些企业则可能遇到其他不同方式的阻拦。无论如何,一个有抱负的企业理当乐观面对各样的挑战,在接受挑战中学习应对之道。
2012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以下简称众委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与中兴可能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并建议政府禁止中国通信设备公司参与美国的所有电信设备业务。美国众议院指控华为、中兴可能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的52页调查报告公布不久,思科就单方面结束了与中兴长达七年的合作关系。然而该调查报告中所涉及的核心网络基础设施市场,华为、中兴这两家中国通信巨头其实并没有实质性涉足,一切的线索都表明,这次对中国两家公司的指责其实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一边是来自中国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通讯,另一边则是咄咄逼人的美国众委会。后者自去年开始对两家中国企业发起调查,并抛出了所谓“威胁论”。
其实,华为、中兴等中国电信企业并不是第一次遭遇美方封杀。
2008年,华为联合贝恩资本原计划以22亿美元收购美国企业3Com,后来CFIUS宣布对该交易启动国家安全调查,最终这项收购被搁置。3Com公司后来被惠普收购。
2010年8月,美国移动电话运营商斯普林特公司发起网络升级的招标,华为提供的方案可为运营商节省至少8亿美元成本。但8名美国共和党参议员致信总统奥巴马及财长盖特纳,要求对华为向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公司供应设备一事进行全面调查,以评估可能的“国家安全威胁”之后,这块50亿美元的大蛋糕由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和三星共同获得。而在当时,中兴也曾试图获得一部分Sprint(美国主流运营商)合约,但以失败告终。中兴相关负责人事后抱怨在美国遭到了不公平对待,称本公司开出的条件要优于最终的获胜者爱立信。
针对众委会关于“华为、中兴可能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的报告,华为于10月8日晚公开发表声明,回击众委会的污蔑报告,为自身的清白而据理力争。华为认为,众委会发表的这个报告根本就没有关注ICT行业所面临的挑战。该报告的本质和目的是阻挠中国公司进入美国市场、阻碍竞争。
华为在声明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所有的指控都应基于确凿的证据和事实。众委会所主导的、历时11个月完成的报告,仍然未能提供明确的信息或者证据证明众委会的担忧是合理的。
这次众委会发表的报告,充满了传闻和臆测的信息,来证明这些根本不存在的指控。这个报告根本就没有关注ICT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几乎每个ICT企业都在全球进行研发、软件编码和生产,共享同一个供应链,网络安全挑战超越于某个公司或国家。众委会的调查报告对于这一事实,始终无视。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样的一个报告的唯一目的,就是阻碍竞争、阻挠来自中国的ICT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华为是一家由员工持股的世界500强企业。25年来,华为没有任何不良纪录。他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都完全意识到这份报告不能改变这一事实——华为解决方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业界公认的,目前华为的诚信表现和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全球140多个市场的认可,被超过500家运营商使用,华为的产品服务了全球近30亿人口。他们了解并信任华为,他们了解华为对他们公司以及那些依赖其提供通信服务的用户的承诺。华为引进西方管理实践,构建了规范的、流程化的运作管理体系,包括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等,华为每年的财务报告由KPMG进行审计。
美国在短短的200年中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这些都源于200多年来美国非常开放的政策。我们相信美国还是会继续这种精神的。华为与硅谷的初创企业并无不同,都是凭着企业家精神、全体员工的奋斗和对创新的执着投入成长并发展起来的。未来,华为仍将继续尽最大努力,让人们安全、便捷、平等的享用信息通信与服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华为和中兴拓展美国市场而言,美国企业拓展中国市场过于容易。电信行业分析师马继华认为,“中国入世这些年,经济开放国门大开,外来跨国公司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甚至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都畅通无阻,但国内企业即便非常国际化的IT通信等领域频频被美国以安全为由拒之门外。这实际是贸易保护措施,我们也需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能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互联网评论人程天宇则表示,在美国市场,中国制造的产品早已随处可见,其中有些美国企业的产品,也是由中国工厂加工制造的。由此看来,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之所以困难重重,更多的原因是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美国企业产生了威胁。
IT、电信分析师付亮也认为,相对而言,中国市场的大门一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美国企业敞开,甚至还有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反观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其准入尺度与考量尺度极其苛刻。付亮表示,也许正是由于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过于容易,才导致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困难重重。中国市场是时候重新考虑美国企业进入的衡量尺度。
目前,美国尽管是全球最大的单一电信市场,但同时也是华为唯一未能攻克的主流电信市场。
华为高层表示,实际上,这份报告对华为的影响有限,本来政府机构就不采购我们的设备,还有包括AT&T在内的大运营商也基本不采购,影响能有多大?商业客户不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对这个调查影响了他们的商业选择感到反感。此前有业内人士表示,从2006到2011年,华为的美国营收增长了26倍。
2012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实现营业收入426.42亿元,国际市场营收217.57亿元,占比达到51.02%。
两家公司的财报显示,华为、中兴近五年的海外营收(销售)占整体营收比率在2008年达到顶峰。当年,华为海外销售收入占比75%,2011年这一数据为67.8%。2011年,华为海外销售收入超过1383亿元。此前,德国汉堡贝伦贝格银行分析师曾经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在华为进入欧洲市场并强力竞标之后,新技术的推出让其成为“更加可怕”的竞争对手,因为新技术可以为消费者大幅降低成本。
据了解,2004年底华为进入欧洲市场之前,爱立信和阿尔卡特朗讯的毛利润率能达到45%到50%,竞争对手极力将华为排挤在大额合约的竞标之外的原因很现实,就是利润。
在美国国会看来,华为与中兴受到了中国政府的资助,还可能受到中国军方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这些企业在美国的拓展,可能导致美国通信网络中的转换器、路由器、内置软件等受到操控,使得通信受到干扰或路由被蓄意改变。
指责中国电信企业伤及美国国家通信安全,这种论调其实并不新鲜。多年来,华为、中兴在美国、印度等国家的市场拓展,一直受到歧视性待遇。当地政府常以安全审查为由,阻挠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在企业间并购、订单的获取等市场行为中,华为与中兴一再受阻。
歧视性待遇给华为和中兴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国会这样的结论,将继续阻碍两家企业在美国市场上的进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生产商,华为有七成收入来自海外,且全球前50大电信服务提供商有45家使用华为产品,这些事实说明,在通信领域,华为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华为已经进入了很多国家的市场,然而,只要是美国这种成熟的市场之门没有真正打开,华为的国际化之路就仍只是在半途中。
华为和中兴真的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了吗?这个问题,已经探讨几年了。至今,美国持“威胁论”者只能以似是而非的说法、含糊其辞地猜测,却拿不出任何证据。比如,有人指责华为有军方背景,但要追问,是不是有一个曾在军队服役的CEO,公司就一定带有军方背景?在美国,曾有过军旅背景的商业精英何其多。著名的西点军校,多年来就培养出了大批的商界人才。倘若以“军方背景”来质疑,那么在美国的跨国公司中,由美国军方安插的“间谍”就无处不在了。
请不要再继续捕风捉影、不要再奢谈阴谋论了。华为美国公司的一位美籍高管曾说过一句很响亮的话,“不要再人为制造恐惧。如果你有什么要说的,那就拿出证据来。”的确,还能有什么样的奇谈怪论比证据更让人信服呢?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华为、中兴受到歧视有一个看法,且说到了点子上。在这本杂志看来,如果说华为等中国公司对西方国家有什么威胁的话,那真正的威胁不是别的,正是华为在同西方本土企业竞争时已经开始在创新方面领先了。也就是说,给华为等企业歧视性待遇、安全威胁不过是借口,关键是背后的利益因素。
美国向来喜欢讲自由贸易,但是,口是心非的时候也不少。这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不时可见的贸易保护行径中,可以清晰看到。这几年中,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中国跨国企业在美国受到歧视的现象并不少见。华为和中兴的遭遇,正是部分集团利益驱动的结果,本质是一种刁难。
中国企业的态度一向是欢迎公正的调查。在商言商,华为和中兴希望进入美国市场,其努力清晰可见。积极配合调查、加大游说力度等工作的开展都反映了这些电信企业希望在美国市场深入耕耘的愿望。但是,歧视性的待遇阻挡了中国企业正常发展的步伐。美国需要放弃对华为等企业的歧视,这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
有人说,这样的歧视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变得更为强大,使得竞争对手们有更多的畏惧,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磕磕绊绊。华为、中兴的难题,是有人以威胁安全为由,阻止其市场扩张之路,还有些企业则可能遇到其他不同方式的阻拦。无论如何,一个有抱负的企业理当乐观面对各样的挑战,在接受挑战中学习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