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葛逊 综合报道
如果你现在创业,最令你为难的是什么?十年前摆在创业者面前的那些诸如团队、融资这样的问题,在今天的创业者面前都不是问题;而今天创业者需要面对的困难,在十年前看来则非常简单。当你苦苦思索“蓝海”到底在哪里而不得的时候,你是否会希望自己回到十年前,那个时候,你看到的都是“蓝海”。是否就此可以下一个结论:创业的好时机已经过去了!但是谁又敢说未来不会出现更好的创业时机呢?
在目前这样一个经济下滑、企业裁员的环境下谈创业怎么听都觉得不合时宜。但是仿佛印证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一般,往往伟大的企业都是在危机中诞生的,如1937年经济恐慌中诞生的宝洁和通用,而19世纪末经济大衰退则诞生了IBM,或许几十年之后,中国基业常青的企业名录中,就会有诞生于此时的企业,而这个伟大的企业是由几十万的小生意起家的也未可知。
但是今天的创业环境,和十年前相比,创业者不仅是面临进入下行通道的经济周期那么简单,还有房租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另外各行业趋于饱和的市场环境,更加趋于细分的商业模式都是创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你想创业,你会发现围绕在你生活周围的这些商业机会,几乎大多数都是在过去十年间涌现的。年薪百万的女CEO习惯于网上购物,邻居家的阿姨尝试新菜式之前,也会上网搜索它的做法,APP上几乎涵盖了所有你需要的生活应用软件,甚至你常去的连锁快餐店,它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在这十年间发展起来的。
好吧,现在你不能不面对的是,十年间,你错失了创业的好时机。但是我们仍有机会。
如果我们做一个勾勒,十年前典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是不是这样的:创始人可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基于在国外求学期间的积累,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项目,回到国内后,在中关村注册成立了一个科技公司。但是在组建团队中他会发现,找到合适的人非常困难。技术好水平高的人才会更倾向于去大公司、外企,而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往往会把创业型企业作为跳板,他们会在这里积累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经验后,匆匆离开,去条件更优越的大企业。在当时的求职者眼中,创业型企业就代表着“待遇低,未来发展不明朗,关键是随时可能会关门”。
事实上,十年后,创业型企业则不会“被鄙视”,很多年轻人甚至是大型企业的高管,他们并不认为创业型企业代表各种的“无保障”,相反,他们会认为创业型企业很有吸引力,和一个企业共同成长挺好的,待遇不够吸引人只是暂时的,未来会好的。相比十年前,求职者对创业型企业有这样的“信任感”,是基于在这十年间,成长起来并获得成功的创业型企业的数量。据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间,基于某科技项目所成立的企业和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企业成长起来的有上千家。
组建团队是十年前创业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姑且创业者可以凑齐一个队伍之后,对于他们来说,去哪儿找钱则是第二个生存难题。十年前的资本市场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大部分的外资PE/VC还没有进入中国,创业型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创业者除了通过抵押自有房产的方式可以从银行拿到钱之外,几乎很难从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中拿到钱。不过非常有趣的是,在十年前,如果你英语好,你是可能会获得好的投资的。当时的创业者想要获得投资,纷纷借道国外资本市场,马云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的情形在十年后则不会出现,现在很多的外资风投都被要求说中文,对于创业者来说,语言不会是他们融资路上的阻碍。
如果说十年前的创业者找人难、找钱难,但是找项目容易,那么十年后的创业者,则是找人容易,找钱容易,但是找项目难。就互联网行业来说,如果把创业比作占山为王,那么十年前的创业者占据的都是基于互联网大应用的“大山头”,而十年后的创业者则只能选择基于互联网小应用的“小山头”了。事实上,根据风投机构的研究显示,小应用用户每日习惯使用的软件数量不能超过5个,数量不会再多,如果5个应用市场饱和了,那么后来者只有挤掉前面的名额占有者。而目前已经有两个半“小山头”被占据了,其中包括微信、微博,还有半个则是电子邮件。
现在留给互联网创业者的是基于APP应用上的细分领域。有趣的是,目前的互联网领域的创业无论是朝向哪个方向,你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敌人——腾讯。而十年前的创业者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相较十年前,创业者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推广费用的增加。十年前一两百万可以在门户网站上最醒目的位置上做推广,但是现在没有几千万你休想在门户网上出现。十年前的创业型企业人力成本占比很高,而今天,营销成本则是他们最需要考虑的一部分,按照比例来说,人力成本则不那么让创业者为难了。
这可能还可以分为好几个小类,不过共同点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过如何编程。当探索互联网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决定要独立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了。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变成了真正的互联网“Geek”,他们十分熟悉如何在互联网上活动并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仅通过Google Adwords就可以生活得很好。逐渐,这些人可能会成为使用Google的专家,而SEO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经常是独行侠,在家工作或是和朋友合用办公室。他们对提升产品或服务的使用效果十分痴迷,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产品研发上。但他们并不是投资人追逐的目标。不过也有例外,当投资人自己投的产品功能不如这些创业者开发的产品的时候,投资人也会尝试购买他们的解决方案。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们在选择大学学科时,或多或少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期望,并不是他们以后真正希望工作的领域。他们是互联网的常客,并且热衷于用互联网创造新的东西,当然这一切是以兴趣为基础。他们每天会花费好几个小时去浏览其他网站甚至国外网站,发现新的东西,并形成自己的商业计划书。但在绝大多数案例中,由于创业者对环境缺乏深入了解,通常会忽略竞争的存在或是低估了对成功所需的投资。他们的问题是:通常他们会和意气相投的朋友合作,却没有创立一个互联网公司所必须的技能和知识。不像前一类创业者,他们并不十分了解SEO或是网上营销,他们的商业计划书也不是很靠谱。也发现在极少数的情况下,这类创业者的项目极具市场潜力,但是他们缺乏有效的团队去执行。他们的天性是聚集一群和他们相似的人,而不是组建一支平衡的团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和某些人对话时,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你愿意相信他们一定能达成自己的目标,虽然你觉得他们的点子有点荒谬。这是因为,当他们在谈到自己想法的时候,眼睛里会闪烁光芒,并展示出极大的热情。实际上,一些天生创业者受过过良好的教育同时又具有管理团队的能力。这类人并不常见,但是每个人都想结识他们。与是否从事过良好的职位或者是否拥有MBA学位无关,这群人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就是团队中天生的组织者。从组织大家去看电影到郊外旅游,再到百人聚会等等。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展示出卓越商业才能,比如高买低卖“弹子游戏”。他们的热情指引着他们的生活。他们一项最重要的才能是可以向两到三名有丰富经验的执行人员成功“推销”项目,吸引他们加入。他们是投资人热捧的对象,尤其是当项目展示出巨大成功可能性的时候。而他们的弱点通常在于选择团队成员时缺乏技巧性。他们喜欢把项目“推销”给所有人,同时他们有着聚集身边人的倾向,但是这些人可能并不是合格的团队成员。
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在厌倦了大公司的条条框框后,开始梦想成为创业者。他们中的很多人有过带领百人以上团队的经验。尤其是在获得了MBA学位后,他们更是觉得如果不自己创业,简直是浪费时间。他们可能对互联网并不精通,但是也有一些人很清楚如何雇佣合适的人去做正确的事,而这也许更为重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较为保守,倾向于在自已熟悉的领域做事情。不过也还有一些人也会在互联网中发掘机会。这是群很有意思的人,就其本身而言与其它类型创业者类型较为互补。
谁还会比大学里计算机科学或通讯学科的学生更了解互联网?互联网是他们学习的一部分,而且他们中大多数人做的程序十分出色。不过他们很快就对现有的应用感到腻烦,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发明出更好的应用或是改善现有的应用。他们的问题是没有太多的销售经验或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谁去执行商业计划书。他们需要引入商业或财务方面的专员来完善团队,不过他们中很多人并不见得想分给这些新成员股份。
在瞬息万变的网络因为它的变化让人神往,也因为它的快速改变而让人望而却步。从前期的市场考察、项目调研,到发展中的市场推广、网站运营,直至后来的赢收模式、股权分割,在这个过程中提醒创业者们要注意每一个可能的细节。
我们努力了事情不一定成功,但是我们不努力事情一定不能成功。成功心态不仅仅指对胜利的渴望,它是一个人证明自身价值和团队价值的一种积极的心态;成功不是事情结果的实现,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超越自我,提取成功要素、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它是激励我们持之以恒的必备心理。
细节决定成败,互联网更是如此。瞬息万变的网络因为它的变化让人神往,也因为它的快速改变而让人望而却步。从前期的市场考察、项目调研,到发展中的市场推广、网站运营,直至后来的赢收模式、股权分割,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我们创业者注意到每一个可能的细节。细节还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产品的细节、用户关系细节、团队管理细节,无处不在的注意点要求我们学会全盘地看待问题,更要仔细地重视问题。
我们不和别人竞争现在的基数大小,那是我们无法更改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积累,让自己在时间中时时进步。积累自己的资源,积累自身的社会价值,积累自己的资金,积累自己不断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在面对强劲的对手时,我们不害怕,通过寻找蓝海,通过积累,在成长中战胜对手。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从一开始做项目的时候就需要积累资源。等我们临面考试的时候,再去临时抱佛脚,那是徒劳的。开始的时候,给自己制定资源拓展表,表的一方是自己现在有什么、我做什么,表的另一方是我在发展中的每一步需要什么、下一步是什么。你和这个人认识哪怕是一面之缘,比你在需要的时候去找他好的多,更何况你和这个人可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也就是中国的现实。武装自己的资源,用自己的小资源不断换取更大的资源,以小博大。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如汪洋的互联网,我们首先需要与我们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他们不是因为金钱利益简单的走到一起,他们是因为对对方的彼此认可、对事业的认可和信心、对燃烧激情的执着。只有一个强势的团队才可能成为强大的公司,面对风雨的时候才能够几脚支撑而不倒。面对外部的时候,我们是合作的态度,不管我们是否强大对于询问者虚心以待,今日的他不起眼,不代表明日的他还是默默无闻。不管我们是否弱小,我们总有自己的优势,面对强者我们敢于说不,也敢于说好。学会和别人合作,让参与的人双赢这才是未来的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是个平台,在平台上我们都是赢家。
人最难的是面对自己,作为一个项目的核心人物,最好不要让自己成为“管家婆”式的核心,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拍板。那样不但自己累,而且人总是有限的个体,不能承接那么多方面。当团队或者项目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先问问自己,在放松或交流中找到事情的症结和解决点。
1、创业要有清晰的目标
目标大家都会讲,但关键是创业者们是不是又结合自身条件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很多人说我有很好的想法,这个只要做了,就一定能怎样怎样,但是,所谓灵感就是偶然的迸发,它未必是一个好的可实现的营销项目,我们需要通过市场去分析我们客户的需求,看他们需要什么,我们的项目如果能够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真正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这才是一个好的项目,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我们可实现的目标,真正指导我们创业的前行。
2、从兴趣开始
每个人生活成长的经历都是不同的,也就决定了每个人擅长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感兴趣的事情是不一样的,都说兴趣是我们的最好的老师。因为是初涉网络,要想在网络创业,挣钱,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这个时候,兴趣将帮助我们坚持下去,而坚持才有可能成功。因此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项目,将帮助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克服一切的困难,最终所向披靡。很多人在选择项目时,跟风现象严重,什么项目热就一窝蜂的上,但是高风险和高回报是匹配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如果你涉及的行业是你不喜欢的,那么这个过程对你将是一个难熬的过程。如果对你选择的项目是你的兴趣所在,每天你又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又能赚钱,必定会乐此不疲。
3、要有执行力
对于想要网络创业的人,执行力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对于创业的人来说,执行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没有执行力,那还是不要走上创业这条路。今天说干这个,明天说要干那个,第三天一看,什么也没干,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注定不会有结果。在创业过程中,一定就是做的任何规划都不会按照计划实施,最终偏离预定的轨道。失败收场,所以,创业的人执行力很重要。
1、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
也许你在创业初期,受到很多成功案例的影响,充满激情,认为网络创业似乎也没那么有难度,对自己抱有很大的期望,定位太高,甚至很多人还没做,就想着一年要赚多少钱。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很容易影响创业者的斗志,一旦时间过了还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会有很大的挫败感。因此,目标制定要合理并有可实现性,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创业者不断前进。
2、不要想一夜暴富
急功近利到极致的人,总想着要投机取巧,一夜暴富,这其实只是个神话,永远不值得创业的人去追逐,网络有它自身的规则。真正想一夜暴富的人应该去买彩票,而不适合来创业,更不适合来做网络创业。
3、不要怕挫折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事业的成功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我们创业路上,无数的艰难困苦正在等这我们,所以,如果遇到了什么挫折或者困难,我们要努力克服。看看网络创业成功的人吧,无论是淘宝,还是百度,他们都是先经历了很多失败之后才成功过的。如果你连困难也不敢去面对,那么你还是早早退出吧。
4、如果有工作,先不要辞职
很多人在创业之前不经过慎重的思考,认为自己的思路很完善,盈利模式很可观,所以就觉得一定要破釜沉舟的来创业,于是辞去工作。其实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创业需要更多的精力,但从开始到盈利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且创业初期也是需要资本支持的,所以建议先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创业,毕竟网络是个自由的空间,直到项目开始逐渐上路,并且看到了切实可达到的前景之后再辞职,这样会比较稳妥。
5、不要忽略技术
很多人认为自己想到了很好的盈利模式,所以着急着就网上创业,也不管自己到底对互联网知识懂多少,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盈利模式固然重要,但是要如何实现也是必须思考的,否则,费很大的劲,即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设想,但一算账,收入远不及自己的付出。当然有些人说我们可以找专业的人来帮我们,但作为创业的领导者,如果忽略了技术的重要性,事业的长期发展必定会受到制约。所以,创业的人无论在什么阶段,都不可忽略技术的重要性。
6、制定计划,不要随意更改
创业很重要,因此,我们在创业时,一定要事先根据我们要达成的目标制定周密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来实施,切不可因为自己是创业者,是老板,无人约束,于是随心所欲,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终一事无成。
7、不要怕寂寞
创业是孤独的事情,所以作为创业者,一定要可以忍受寂寞。因为你是先行者,同志很少,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来面对,无人分享,无人讨论,胜败自己承担。不过,也只有在这个阶段,才有机会无干扰地来自己冷静地来思考,成功的创业者都会有这个阶段。
8、不要投机取巧,钻空子
互联网有它自身的规律,作为从业者,切不可利用其漏洞,去打擦边球,否者,即使暂时有利可图,也必不可长远。所以,遵循规律,勇于创新,才是王道。
注意事项以上是一些简单的提醒,归根结底,要成功,依靠的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努力和奋斗,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成功会向你招手。
1、兼职创业
如果你决心创业,一定要全心全意。白手起家很困难,往往需要全力以赴才能成功。暂时兼职工作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还是会大大妨碍更好的表现和潜力的发挥。我们经常听人说,筹到资金之前他们会兼职工作。据统计资料显示兼职工作的创业者平均筹集到的资金,比全职工作的创业者少24倍。而且,兼职创业者难以保持足够的活动频度(比如产品更新,营销)来推动用户数量的增长,市场也往往通过这个来验证产品是否足够吸引人。全职工作对于需要达到用户数量的临界质量才能体现网络效应的产品创业型公司来说尤其重要。
2、单枪匹马或者超过4个创始人
如果你已经决定全职投入创业,要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说服别人全职加入。如果你连一个伙伴都说服不了,或者你觉得单枪匹马也能干好,那么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公司不太可能会成功。然而,创业也不是人多好办事,初创团队的人数往往以2~3人为宜。单独立创始人比2~3人的创始团队平均少筹集到50%的资金。一个原因是在筹资期间,创始人要兼顾产品,商业和筹资,精力必然分散。单独创始人的平均用户增长速度比2~3人的创始团队低290%,而且有高出16%的可能性过早地进入扩张阶段。在比达到扩张阶段的平均时间慢20%的创业公司中,超过42%只有单独创始人。
3、缺少技术联合创始人
如果你创立一家科技公司但是创业团队里却没人懂技术,那么不太可能会成功。除非你的公司在一个销售导向的行业里,创始团队里懂技术的至少应该占到1/3,最好能占一半。当然,也不要太多,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我们都懂。创始团队里没有技术人员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没有全盘掌控产品的人。负责商业的创始人因为不懂代码没法掌控产品,员工和咨询因为只是过来打工的也不能掌控产品。结果是,没有技术联合创始人的公司有2倍的机会过早地进入扩张阶段。他们的用户增长速度也要低上3~5倍,而且需要比平均长7~8个月的时间来进入扩张阶段。
4、创始团队组成和公司的类型不匹配
一旦组建了创业团队,就应该抓住市场,创造符合团队优势的产品。把互联网创业公司按照发展市场和拓展用户的方式分成三类,每种类型对时间,技能和资金的要求都不尽相同。
类型1 自主型
共同特征:自助式服务,自然获取用户, 面向用户,产品为中心,快速执行,往往有能大大提升效率的自动化流程。
类型1.1 社交转化型
共同特征:自助式服务,自然获取用户,达到网络效应的临界质量,失控的用户增长速度,赢家通吃的市场环境,复杂的用户体验,网络效应,以创造新的用户社交互动方式为典型。
类型2 整合型
共同特征:内部销售代表推动客户拓展,高确定性,产品为中心,早期盈利,面向中小型企业,更小的市场,通常从互联网服务获得创新启发,改造为适合小型企业的服务。
类型3 挑战型
共同特征:面向企业的销售,对(大)客户依赖程度高,复杂但是需求明确严格的市场,销售过程具有可重复性。
偏重商业的创始团队在需要面向企业销售的创业公司中更容易成功,而偏重技术的团队做自助式服务类型互联网创业公司更容易成功。平衡的团队除了做需要很多面向企业的销售的创业公司(挑战型)之外,都表现很好。据统计数据显示35%的偏重商业的创始团队在产品适应市场之前选择了“自主型”,但在产品适应市场之后只有12%的偏重商业的创始团队选择了“自主型”。这说明偏重商业型的创始团队并不太适应“自主型”的创业公司。
5、从不转向或者频繁转向
当找到了完美的创始团队,并有了符合团队优势的产品和市场,下一个大的挑战将是在有决心让梦想成真的同时,在实现目标的的路上保持灵活。创业公司需要对业务作出大的修改的可能性非常高。当现实世界的反馈表明有些东西不太对劲儿的时候,你必须调整适应。然而,太过频繁地业务转向会让你在原地转圈。据统计数据显示发现作出1~2次转向的创始团队比从不转向或者转向3次以上的团队的用户增长速度高出1倍,而且过早地进入扩张阶段的可能性要低48%。
6、不倾听用户的声音
业务转向往往是在信息不完整和极端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的决策。但是花时间和用户沟通来获得反馈可以大大提升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那些跟踪用户指标,倾听用户意见的公司用户增长的速度是不这么做公司的4倍。
7、在市场验证之前就盲目扩张
最关键的错误之一是,创始人会急于求成,在市场验证和用户扩展流程优化成型之前,过早地进行扩张。如果他们筹集了很多资金而且又意志坚定的话,结果往往是慢慢死掉。如果这两样都没有,那么很可能很快就死掉了。统计数据显示在等到产品适应市场之后再进行扩张的创业公司与过早扩张公司相比,筹到的资金是后者的3.2倍,用户增长的速度是后者的1.5倍。有趣的是,过早扩张的公司最后花的时间和适时扩张的公司一样多,但是效果却打了折扣。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