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KoEdYQfhQdBJhT9LofMCwj.webp)
我从奥斯陆出发,准备飞往位于北极圈的朗伊尔城,造访这处自诩“全球极北城镇”的地方。3小时的飞行途中,我大半时间都在看有关北极熊的资料,发现学名为Ursus maritimus的北极熊,体重最高可达700公斤,跑起来最高时速65公里;万一逮着机会的话,还可能把我吃了果腹。
“北极熊的国度”
另有资料说,斯瓦巴群岛的北极熊比人还多(北极熊有3000头,人口数只有2500),当地幼儿园四周都围着铁栏杆,防止北极熊闯入。虽然北极熊自1973年以来就列为保育类动物,居民每年还是会看到十几头饥饿的熊出没;如果用直升机驱赶不成,就会开枪射杀。
过去40年来,朗伊尔城附近不乏有人遭北极熊攻击,4个人更因此丧生。我的旅游指南中有这么一句:“几乎走到哪里都会碰到饥肠辘辘的北极熊,你一定要假设每一头遇到的熊都很有攻击性。”出城的人依法必须携带来复枪,当然,你还得知道如何开枪。
飞机逐渐下降,准备进入朗伊尔城。我往窗外看,映入眼帘的尽是嶙峋山岳、冰河和峡湾,山头覆盖着白雪,荒凉而雄伟。许多人称这里为“北极熊的国度”,我提醒自己,我这个一辈子没击发过来复枪的人,现在可是要在这里住上一星期。
飞机落地不到几分钟,我就看到了第一只北极熊:身长达3米,牙齿尖锐吓人,轻而易举就能击破人的头骨。幸好这只是标本,陈列在提领行李区几步之外的玻璃柜里,不过它的模样真的很可怕。相较之下,我在机场礼品店看到的T恤就亲和多了,胸前是一幅北极熊追着人跑的卡通图样,底下文字写着:“午餐轻松搞定。”谁说挪威人没有幽默感?
当地观光分处秘书梦娜·海伦·芭莲开车来接我进城,途中看到朗伊尔城独有的三角形红白警告标志——小心北极熊出没。和蔼可亲的芭莲说:“这是提醒大家,我们住在北极熊的家。”车子在柏油路上开了6公里多,行经平坦荒芜的冻原,前往朗伊尔城。
半路上一名自行车骑士迎面而来,往机场方向骑去。他肩上背了把大口径的来复枪,一身红色羽绒大衣,头戴毛帽,全身裹得紧紧的以抵挡10月里摄氏零下10度的寒冷气候。芭莲一边向骑士点头示意,一边说道:“我刚才的意思是,在这里我们都是过客,北极熊才是主人。”往左看是海拔900多米的希尔帖尔山,山的另一边是清澈透明的阿德凡峡湾。6到8月间,冬季冰雪已经融化,会有好几千名游客搭船前来,停泊在朗伊尔城的码头,一探小城风光后再继续北极圈之旅。
我和芭莲很快抵达了目的地。城里的几条街道尽皆矗立着式样新颖、色彩鲜艳的房屋,大多数窗子都装了3层玻璃以抵挡寒气。这里冬天的气温可降至摄氏零下46度,因此房子底下有柱子支撑,避免建筑物下陷到永冻层。
人人有份的小城
此地地名的由来是大约100年前,有位名叫约翰· 朗伊尔的美国人协助这里建立了煤矿产业,为了纪念他而将小镇命名为朗伊尔城。小城坐落在陡峭的冰川河谷里,山腰上、小镇里到处可见木制栈桥,想必是昔日采矿的遗迹。
隶属挪威的这一小片崎岖地界,纬度为北纬78度,距离北极不到1000公里,人类在此只能说是新住民。虽然17世纪以来斯瓦巴群岛就不时见到猎人和捕鲸人的踪迹,但一直要到20世纪初期发现煤矿后,朗伊尔城才有人定居。采矿的人潮带来一股“淘金热”,有人形容当时这里是“不属于任何人,却又人人有份”。
1920年签订的“斯瓦巴协定”,让挪威取得斯瓦巴群岛的主权。依协议规定,签署国国民都有权到这里工作或取得采矿权,受惠国家众多,阿富汗、日本、美国都包括在内。由于协议的规定宽松,来斯瓦巴观光或居住都毋须签证,因此群岛上的人口相当多元,共有35种国籍的人几乎都住在朗伊尔城。
至今,城外的煤矿仍在开采,也是当地最大的财源。其次是观光业,每年游客有6万人。夏季在这里可以散步、乘船、泛舟、赏鸟,甚至搭乘狗雪橇(雪橇装上轮子)。喜欢冒险犯难的人会选择冬季来访,在导游带领下滑雪、骑乘雪地摩托车,或者进行为期数天的狗雪橇之旅。
越来越多人看上朗伊尔城的极端气候,来此冒险,但大多数游客应该不会同意早年一名探险家的话:“上帝遗弃了这里,人类也应该早就遗弃这里了。”今天在当地博物馆里还看得到这句话。
现在是10月下旬,才过中午不久,太阳已经消失,天空一抹诡异的煤灰色,冷风刺骨。芭莲解释道:“所谓的‘北极夜’现在才刚开始。”再过一个星期左右,太阳将完全消失,一直到翌年3月8日才会再度露脸。
好玩的人物
不用多久,我就发现朗伊尔城和其他边境城镇一样,少不了会出现好玩的人物。走在大街上,传来一股浓郁的香味,闻香走到一辆美军战地厨房卡车改装而成的红色餐车,卖的是热腾腾的烤肉串。小吃摊名为“红色北极熊”,老板名叫卡赞·阿利艾旺,他一边招呼着急匆匆的客人,一边解释说他来自伊朗,到此地寻求政治庇护。
“我一开始住在挪威本土,可是政府当局要我搬来这里,只有这里才不用签证和官方许可。”虽然前途未卜,但美联社封他为“全球最北端的烤肉串老板”,还是让他挺骄傲的。
在隔邻的富鲁安咖啡厅里,我遇到一位美国记者马克·萨巴提尼。他当初来朗伊尔城,是想一圆成立报社的梦想,报纸取名为《冰人》,而且是“全世界最北端的另类报纸”。他在2009年一偿宿愿,至今仍发行不辍。
这份报纸每周出刊一次,内容搞怪有趣,刊头的工作人员名单中,还包含一名“心理医师”。瘦削、黑发的萨巴提尼坦承,报纸直到现在仍未获利,不过他好像也不在乎。他啜着咖啡,用笔记本电脑上网,边看着屏幕边解释说:“我喜欢这里,大家都很有趣,也很爱玩。有一点你得弄清楚: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自己选择要来的。我们都深谙怎么找乐子。(摘自美《读者文摘》)(编辑/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