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商业研究中心指出,巴西已经超越英国,跃居全球第六大经济体,这代表世界经济板块的大移动,重心逐渐从美国和欧洲移往亚洲和拉丁美洲。不仅巴西超越了欧洲第三大经济体英国,拉丁美洲的整体表现,也超越欧盟,拉美摆脱了在上世纪80年代造成“失落10年”的债务危机,而欧盟内的欧元区却正陷入类似危机。从拉美的经验来看,欧盟提出的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歹戏拖棚(闽南话,指没人想看的烂戏拖延着还不结束演出,还要一直演下去),苦日子恐怕才刚开始。
伦敦智库的2011年世界经济排行榜前十名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巴西、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印度。未来10年,俄罗斯和印度还会继续上升,成为第四和第五大经济体,而德、英、法这3个欧洲大国,则会继续下降,可能会分别落居第七、第八和第九大经济体。欧盟逐渐殒落的情势,已经非常明显。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相较之下,拉丁美洲的经济比较稳定。国际货币基金总裁拉加德2011年11月在前往巴西、墨西哥和秘鲁访问时指出,这些国家和其他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一样,过去几年表现杰出,正在收获坚实基本面、正确政策架构和审慎总体经济政策带来的果实,享受持续经济成长,降低风险。在过去,像2008-2009年这类金融海啸,拉丁美洲势必首当其冲,但是现在形势已经不同。事实上,她说,新的拉丁美洲可以提供一些经验给欧洲先进国家,诸如储蓄以防不时之需,以及控制银行体系的风险等。
拉加德这番话非常具讽刺性,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当拉丁美洲国家面临债务危机时,欧洲先进国家正是以同样的话来教训它们,没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主客易位,欧元区国家因为主权债务,弄得焦头烂额,失业率居高不下,年轻人纷纷跑到拉丁美洲找一口饭吃。新任西班牙总理拉霍伊在竞选时指出,现在西班牙每年有1200人到阿根廷找工作;而葡萄牙人,更是大批涌往巴西求职。
欧元区国家经济已近乎停滞或负成长,但根据联合国拉丁美洲暨加勒比海经济委员会的预测,拉丁美洲整体经济2011年成长4.3%,而2012年虽然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减缓的影响,仍将成长3.7%。由于经济持续成长,整个地区失业率已经降为6.8%,而且中央政府2011年有相当于0.3%国内生产总额(GDP)的基本结余,不过加上债务利息支出后,将有相当于1.5% GDP的赤字,但这些数字足够欧元区国家羡慕了。
债台高筑的阿根廷如何解困
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尤其是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大国,向国际银行大笔举债来进行工业化。在70年代中期以后,石油输出国家大幅调高原油价格,累积了巨额财富,许多“油元”都透过银行流到拉美国家。到了1983年,拉美国家的外债高达3150亿美元,相当于地区整个GDP的50%,许多国家都无力偿债,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阿根廷,而阿根廷处理债务的情形,正可以供欧元区国家参考。
阿根廷在军事执政时期,经济发展失利,加上马岛战争,债台高筑,战败后军事政府被迫在1983年还政于民,但经济时好时坏,通货膨胀严重,币制改革失败后,1989年7月一个月的通货膨胀就高达200%。梅内姆总统在1991年将比索紧盯美元,以1比1的兑换率来稳定物价,初期获得相当成效;经济稳定几年后,问题逐渐浮现,因为比索币值高,不利出口,有利进口,阿根廷人大量购买进口货,或外出旅游,造成工厂停工,失业不断增加,金钱不断外流,从1999年起连续3年经济衰退。
德拉鲁阿总统1999年上台后,因为无力偿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纾困,货币基金组织不但要求保持比索兑美金1比1的汇率,并要求执行撙节计划,德拉鲁阿执行了7波撙节措施,包括降低公务人员薪资和退休人元的给付,使得经济进一步恶化,失业率高达20%。到了2001年,民众失去信心,纷纷将比索兑换美金后汇往国外,据估计流往国外的钱高达1700亿美元,超过阿根廷的外债总额。
2001年11月,银行发生挤兑,德拉鲁阿政府于12月宣布冻结银行账户一年,每周只准领取250到300比索,接着又宣布要将所有私人退休金转换成国库券。此举立刻引起民众暴动,警民冲突造成30人死亡,最后德拉鲁阿辞职,在12月21日靠直升机逃离暴民围困的政府建筑。阿根廷在德拉鲁阿辞职后,两周内共换了5位临时总统,仍然束手无策。
最后阿国政府在12月底宣布停止偿债,倒债约950亿美金,并于2002年元月撤销跟美元的挂钩,几个星期内比索贬值了75%。这些措施虽然造成银行重大损失,并引起通货膨胀升高,但由于比索贬值,提升了阿根廷产品的竞争力,并造成进口产品价格飞涨,反而稳定了阿根廷的经济;再加上黄豆、玉米价格上涨,阿国经济逐渐脱离困境。
到了2003年基什内尔总统上台后,采取扩张政策,鼓励进口替代工业,并大幅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减少其他方面开支,创造了阿根廷的经济荣景。2005年,他跟大部分债权银行达成协议,接受约70%的损失,并延长还款期限。2007年,基什内尔突然心脏病去世后,妻子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兹当选总统后继续推行他的政策。2011年10月克里斯蒂娜以54%的得票当选连任,比最接近的对手多37个百分点,因为从2003年以来,阿根廷的经济除了2009年因为金融海啸只成长0.9%外,其他每年都成长7%到将近10%之间,今年预估是9%。同时,失业率在2011年第三季只有7.2%,贫富差距比2002年几乎减半。
当然,阿根廷的经济并不是没有问题,相当部分的成长是因为黄豆和玉米价格居高不下,而且通货膨胀严重,虽然官方说只有10%,但民间认为可能高达25%,不过因为实质工资仍有成长,所以民众还能忍受。
希腊应该认真考虑退出欧元区
虽然欧洲债务最严重的国家如希腊,经济情况跟阿根廷不同,因为没有像黄豆和玉米这类在国际上抢手的产品,但仍然可以吸取阿根廷经验。首先就是撙节措施,希腊为了响应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的纾困条件,已经实施一连串撙节措施,包括裁减公共部门的人员名额、减薪、增税,结果和阿根廷一样,造成失业扩大,社会动荡不安,经济成长始终无法达到预定目标。希腊已经连续4年经济负成长,2012年仍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只会扼杀成长的机会。
其次,希腊应该认真考虑退出欧元区,阿根廷从1999年到2002年的3年衰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守比索跟美元1对1的汇率,让比索无法反映阿国经济实况,不但不能靠贬值来增加竞争力,而且造成巨额资金外流。今天希腊的情况一样,留在欧元区,让中央银行失去货币操作空间,无法提升竞争力,同时希腊也有资金外流的情形。退出欧元区固然会造成强烈震荡,但阿根廷的例子很明显,长痛不如短痛,拖下去解决不了问题。
此外,德拉鲁阿仓皇去职后,认为阿根廷所以会造成最后倒债,主要是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太多,纾困行动太慢,让海内外投资人丧失信心,才会发生资金外流;最后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钱,只能拿来补充中央银行的美金。而希腊只占欧元区经济的2.5%,德法两个经济大国如果有决心,早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德国不肯拿钱、法国怕银行蒙受损失,只提出一些半调子的解决办法,丧失市场信心,这样拖下去大家都受罪。欧盟执委会将2012年欧元区经济成长的预测,从1.8%降为0.5%,应该是一个警讯。(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