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得利5宗“最”

2012-12-29 00:00:00王年华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15期


  斯蒂芬·亨得利
  “台球皇帝”,1969年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地区。1983年初露锋芒,后成为苏格兰业余锦标赛最年轻的冠军得主。他曾7次获得世锦赛冠军,被称为“台球界的宗师”。2012年5月2日宣布退役。
  
  “在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他将自己变成最伟大的球手,赢得了最多的世界冠军头衔,拥有最多排名赛冠军奖杯,打出了最多的单杆破百,也赢得了最丰厚的奖金。”世界台球联合会用了5个“最”评价亨得利的成就。
  巡演了1/4世纪的大戏终要换上其他主角。5月2日,苏格兰人斯蒂芬·亨得利在2012世界斯诺克锦标赛1/4决赛被淘汰后,正式宣布退役,结束了27年的职业生涯。
  这不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谢幕——这位“台球皇帝”说,“其实在3个月前,我已作出这一决定。该决定与这场比赛的胜负无关,因为无论我在今年的世锦赛上打出什么样的成绩,都不会影响我退役的决定。”
  “The best of the very best”
  亨得利是公认的斯诺克历史上最伟大的球手。当天的告别仪式,主持人用“The best of the very best”来形容他的地位。
  未及弱冠便已名扬英伦;30岁时夺得第7个世锦赛冠军;年届不惑,余威犹存。有人计算过,即使现在最优秀的选手连续获得以后所有比赛的冠军,在亨得利的年纪都不可能超越他。本届世锦赛上,与宾汉姆的对决中,亨得利还打出了单杆147分的成绩,成为斯诺克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满分杆缔造者。
  世台联官网给予他最高的评价——“斯蒂芬·亨得利,这位斯诺克球坛最成功的选手,在这个晚上,给自己璀璨的职业生涯拉下了帷幕”,可惜的是,“他完美的147分让今年的世锦赛有了漂亮的开局,他击败了卫冕冠军,但他已经很难和年轻球手进行持续性的竞争”。
  1983年,在由BBC解说泰斗泰德·劳发起的青少年组“黑球入袋”赛中,14岁的亨得利首次亮相。3年后,他杀入克鲁斯堡正赛,虽然首轮负于3年前在镜头前采访他的老前辈威利·索恩,却赢得对手和观众的一片掌声。
  那是一个属于“飓风希金斯”、“魔术师戴维斯”、“吸血鬼里尔顿”、“旋风怀特”的时代。如果亨得利想打破亚历克斯·希金斯在23岁时创造的最年轻世锦赛冠军纪录,1989至1990赛季是最后的机会。
  1990年,当21岁的亨得利在世界职业锦标赛中以18比12击败吉米·怀特,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时,他说:“我已下定决心赢得这场比赛,而且我信心百倍自己能够做到。”此后若干年,“史上最年轻世界冠军”的头衔便紧紧跟随着他——7年中,他的名字5次刻在这尊举世闻名的奖杯上。
  1994年,亨得利带伤夺冠,有记者请他戴上吊腕带在奖杯前拍照,遭到拒绝。他认为这样做对输掉比赛的对手不尊敬。同年,亨得利被授予不列颠帝国勋章,表彰其良好的体育精神和为斯诺克作出巨大贡献。
  锋芒不再
  进入21世纪,随着尼尔·罗伯森、斯蒂芬·马奎尔、马克·塞尔比、丁俊晖等“80后”的成长,亨得利逐渐失去统治地位。2005年马耳他杯,他以9比7击败多特夺得个人第36个也是最后一个排名赛冠军之后,世界排名开始下滑。
  尤其当“火箭”奥沙利文撞上“皇帝”,两人的关系开始日益紧张。与亨得利小小年纪便走上正轨的经历相比,奥沙利文更像野路子,专为迎战亨得利而来。
  17岁加冕全英冠军,奥沙利文看上去很像“村里的年轻人”。大家抓他的头发、拍他的身体,他小脸红扑扑地含羞微笑。与亚军亨得利相比,奥沙利文没有那么多的贵族风范,甚至连个“大背头”也留不出来。
  俩人卷走了近二十年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球迷,球迷为能与这样两位伟大的运动员同处一个时代感到幸福,但所有人都清楚:奥沙利文一辈子也赶不上亨得利的成就,亨得利也别想在与奥沙利文对战时取得领先。
  2005年起,亨得利没再染指过任何一座奖杯,这是“皇帝”的耻辱。本赛季,他更是跌出了世界前16强,这意味着下个赛季他要从资格赛打起。对于早已习惯“九五之尊”的“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打击。退役时,亨得利说:“我一直在观众面前打球,资格赛让我尴尬,这是一种文化冲击,我很难接受,很难享受比赛。”
  赛事之累
  年龄并非问题的全部,有人将他水平的下滑归咎于球杆。从14岁起,亨得利就一直使用一根花40英镑买来的球杆。前任教练弗兰克·卡伦曾预言:“用这根最糟糕的球杆,斯蒂芬会成为世界上最棒的斯诺克球手。”球杆曾在1991年失窃,经纪人伊恩·道尔悬赏1万英镑使其物归原主。2003年却没那么幸运,亨得利在亚洲巡回赛途中,球杆意外折断。
  从球杆制造师约翰·派里斯提供的3根同样材质规格的球杆中,亨得利挑选了一根感觉最为接近的,并用它夺得了2003年英国公开赛冠军。但此后,球杆似乎成为亨得利最大的困扰。
  随着年龄的增长,为长远计,亨得利签下了众多商业合同。就在本届世锦赛开赛前一周,他还来中国签了一份回报丰厚的合同,成为中式八球的全球推广大使。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对精力和体能的消耗,亨得利自然清楚利弊。显然,在他心中,计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已是重中之重。
  赫恩执掌台联后,PTC(球员巡回锦标赛)成为他改革斯诺克赛事的举措之一,这项比赛也成为了台联和球手矛盾激化的焦点。
  PTC赛程密、奖金低、积分少,却又事关选手排名,而赛事门槛低,场次多,业余选手亦可参赛。 “这比赛完全打乱了职业赛事的节奏,让选手特别矛盾。”丁俊晖就曾无奈地表示,“去参加,比赛业余,打不好连路费和报名费都赚不回来。不去参加,排名又掉得厉害,不知道比赛意义何在。”
  “长久以来,世界斯诺克赛事一直局限于英国本土。在北京举行比赛可说是这项运动的重大发展。”对于世界斯诺克台球协会事务发展总裁查利·波特来说,迅速崛起的中国是必然的选择。
  一方面,尽管在总人口不到六千万的英国有近七百万人会通过电视来观看斯诺克大师赛,但中央电视台对中国公开赛长达29小时的转播却吸引到了上亿观众,上海大师赛的观众数量更多。更为重要的是,当那些所谓的绅士奢侈品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拥有时,斯诺克更希望自己不仅能够影响有闲绅士的生活方式,也能影响到他们的培养程序和智力活动。
  下赛季赛程表,全年有50周都被大大小小的赛事填满。其中,被赫恩看重的中国市场将设3站PTC赛,且3项赛事仍被分散在3个时段。长期驻扎英伦的球手们将免不了三度来华。
  虽然亨得利是台球界公认的“德艺双馨”,训练勤苦,无不良嗜好,待人彬彬有礼,喜怒不形于色,无论哪方面都堪称这项绅士运动的代言人,但在2001年的一次采访中,他承认自己曾因对世台联持消极态度而几乎被“组织”开除。2002年,作为职业球手代表,他与史蒂夫·戴维斯、特里·格里菲斯共同请求世台联管理层集体辞职,并质疑台联账目问题。
  低迷的人气,是他“无法从训练中得到快乐”的另一个缘由。在斯诺克球手的人气排名中,亨得利远不如奥沙利文这样的争议人物,也不及特鲁姆普这样的另类新锐,甚至比不上赌棍和酒鬼怀特。亨得利在接受BBC采访时承认,像他这样只知埋头打球、生活无趣的人,在英国并不吃香,即便在家乡苏格兰比赛,也很少听到球迷为自己助威。他自嘲:“我从没听到哪个年轻人说过,我喜欢斯蒂芬·亨得利。”
  大概人们更愿意看到一位性格立体、血肉丰满的人,而不乐于瞻仰一个近乎完美的神。这或许是职业生涯没有缺憾的亨得利惟一的遗憾,虽然这与他自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