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年来“3.15”晚会热点问题的框架分析

2012-12-29 00:00:00孙亚靖
新闻世界 2012年5期


  【摘 要】每年“3·15”晚会的报道,都会受到政府、媒体、企业乃至公民的关注。笔者以新浪网为数据来源,搜集了2007年至2012年这六年来3·15晚会报道的热点问题,并基于框架理论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3·15晚会 新浪网 热点问题 框架分析
  
  一、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框架理论最早来源于贝特森,随后由高夫曼将其引用延伸,成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框架研究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夫曼的名著《框架分析》是框架理论研究的典范。①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用以解释外在真实世界的心理基模。是人们指认、了解以及界定行事经验的基础。②在具体的实证研究中,框架理论常常把事物分割解剖,再界定其特殊意义。有学者指出:框架是认知、阐释、呈现事物的一种架构,经过符号转换与操作的过程,选择、组织了特定内涵,呈现出某种具有核心意义的思想类型,而这些思想类型又反映出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③
  本文以框架分析作为研究方法,选取新浪网这一全国较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作为资料来源,以保证公信力和可信度。并在此基础上统计2007年至2012年这六年“3·15”晚会报道的所有热点问题作为研究样本,并对研究样本进行框架分析。
  二、类目建构与说明
  1、报道数量
  对于近六年晚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数量,2009年与2012年最多,分别为9件。2011年为8件,2008年和2010年为7件,2007年为6件。数量变化基本持平,但呈现出波动中递增的趋势,表明人们对消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只增未减。可以推断出“3·15”晚会这一报道途径的影响力逐步增大。具体数量统计见表一。
  2、报道内容统计
  基于对所有样本事件的归类分析,大体可归为五类热点问题,分别为食品安全、质量隐患、行业投诉、通信、医疗保健及美容。其中质量隐患问题的数量最多,占到了总样本数的36.96%。例如诺基亚550手机键盘频脱落,4种不合格内墙涂料,好记忆学习枕欺骗消费者等。这些有关质量问题的事件与消费者的切身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其次,医疗保健及美容方面占到了19.57%。其中包括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碱性水祛病强身骗局等。这与近年来各大报纸网站频频揭露医疗美容事件不谋而合。通信方面的事件占到了17.39%。垃圾短信产业链,“电话营销”公司的骗局……这些事件随电子通信的发展在近几年屡屡发生。行业投诉方面占15.22%,比如医院用假病历骗保黑幕,4S店抵押新车出厂合格证等。食品安全方面占据的比例最小,只有10.87%,大体涉及麦当劳、家乐福出售过期肉等。具体统计见表二。
  3、报道单位统计
  关于报道事件涉及的单位类型,可分为企业、国家机构和网站三类。涉及企业的占总样本数的80.43%,远远超出其他两类。国家机构数量占10.87%,其中包括医院、银行以及国道收费站的违规事件。这些机构与公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网站只占到8.70%的比例,但也表明部分网站的侵权问题严重和人们日渐对网络行业规则的关注。具体统计见表三。
  
  4、报道企业规模
  从对企业规模的统计上来看,被揭露的中小企业占到78.38%,其中包括苏州天水味精、罗维邓白氏公司等地方企业。对于大企业知名品牌的报道占到21.62%,包括诺基亚、麦当劳、家乐福、招行、工行等。在所有对大企业的报道中,2012年就占到了50%,可以看出人们对知名企业违规问题的重视也在逐步加大。具体统计见表四。
  
  5、报道事件涉及单位数量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报道事件只涉及单个单位的占58.70%。揭露行业整体问题的占21.74%,其中多为医院、通信和食品安全方面。涉及多家单位的占19.57%,它们的出现目前只是行业中的局部问题。具体统计见表5。
  
  三、结论及建议
  1、报道内容范围应扩大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六年来“3·15”晚会的热点问题围绕食品安全、质量隐患、行业投诉、通信及医疗保健美容这五大方面。基本上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生活范围也会随之拓宽,可延伸至网络购物、境外旅游、投资储蓄等诸多方面。因此,“3·15”晚会对消费热点问题的关注也应扩大范围,更全面的深入到大众的实际生活中。
  2、报道单位应更加全面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在近几年热点问题所涉及的单位中,企业要远远多于国家机构,中小企业要远远多于大企业,单个公司或品牌的揭露也远远多于整体行业问题的暴露。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企业品牌与大众的生活更为贴近,国家机构更是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3·15”晚会的目光应当更加全面客观。这一点在今年的“3·15”晚会中已有所体现。
  3、报道视角应延伸
  通过对近六年热点问题报道的分析可以发现,“3·15”晚会往往只涉及对问题的揭露,而对问题的起因、经过、反思延伸以及后续报道方面关注较少。这样的状况会促使人们只知产品有问题而避免购买,而不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去监督企业的改进。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3·15”晚会的视角应进一步延伸。
  
  参考文献
  ①刘娟,《国家形象与新闻框架——对CCTV-4 2008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框架分析》,《新闻世界》,2009(3)
  ②杨雅琪,《“7·23动车事故”的新闻报道框架分析——以新浪网为例》,《新闻世界》,2012(1)
  ③孙宜君,张佳佳,《两岸媒体对“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联合报〉、〈自由时报〉为例》,《阅江学刊》,2010(3)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