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自治县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当地媒体与内地、沿海地区媒体之间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新闻事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发展民族自治县新闻事业应立足于改革、创新与内部挖潜的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新闻事业 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唇齿相依,共生共荣。我国有120个民族自治旗县。民族自治旗县新闻事业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家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构成了现阶段民族自治旗、县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和客观条件,少数民族媒体与内地、沿海等媒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推进民族自治旗、县新闻事业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新闻传播事业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伊通满族自治县新闻业发展现状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东与长春市双阳区接壤,西与公主岭市毗邻,南接东辽、东丰、磐石市,北靠长春市。总面积2523平方千米。总人口483000人;其中满族人口17.6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7.9%。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全省唯一的满族自治县,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满族历史和传统文化。①
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媒介经济与媒介资源是吉林省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信息、数字技术密切关联的新媒介产业理应成为伊通满族自治县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另一方面,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媒介发展,又必将为吉林省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充分发展的媒介产业与合理配置的媒介资源,将提升与更新伊通满族自治县作为吉林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形象,既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又能促进伊通与吉林其他地区的交流,促进彼此合作。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媒介生存与发展的现状也具有双重性,呈现出多元的媒介景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伊通地区的基础薄弱,媒体人才匮乏,然而近10年来,伊通媒体又不断在全省掀起媒介改革的热潮,体现出满族文化传承的创造精神。
伊通满族自治县的新闻事业主要构成媒体机构包括县广播电台和县电视台,由于本县传统媒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报纸媒体在产业改组、改革中被取消了,已无《伊通日报》。现将伊通县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状况介绍如下:
2010年,伊通满族自治县电台、电视台仍是以普通话一种语言播出节目,县电视台共播出《伊通新闻》167期,专题节目10期,发稿1080条;县广播电台共编发新闻及专栏稿件524条。
1、新闻改革与创新发展
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中,县电台、县电视台坚持新闻立台,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切实加强了宣传管理。县电台、电视台的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增强,本科毕业人数居多,副高职称人数逐年增长,这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最大的促进、最好的鞭策。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大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提升了伊通满族自治县广播电影电视整体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确保了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推动了全县广播电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是多方投资67.8万元,安装维修城乡有线电视线路,新增光节点1个,防雷接地装置100个,新架光缆21.5万延长米,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村7个,新增城乡有线电视用户670户,城乡有线电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二是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运行良好。三是在县政府和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8.5万元,新增发射机房智能控制器一套,电视非编系统和录放机各一套,监视器两台,更新城乡调频音箱60个,使伊通满族自治县广播电视整体装备水平有新的提高。
2、伊通满族自治县媒体在当地的影响力及社会作用
近年来,伊通媒体节目质量有所提高,实施精品工程,多编播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同时,2010年向省市新闻单位输送稿件106件,为伊通对外宣传做出贡献。媒体所制作的节目、所播的新闻非常贴近当地的实际、贴近百姓,新闻节目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媒体在正确引领舆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肩负着引导少数民族地区舆论、影响社会、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职责。
据笔者调查,在伊通满族自治县,无论哪个收入层次的受众,拥有的新闻接收设备和获取信息渠道都以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为主。传统媒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伊通满族自治县电台、电视台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依然较强。尽管受众的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有很大的浮动范围,但新闻节目等深受大家欢迎。
二、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广播电视业发展现状中,不难总结出其的问题:一是新闻宣传工作缺少精品栏目和精品节目,节目创新创优意识不强,宣传引导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广电事业发展步子小,特别是和其他市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三是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尤其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名记者和广电技术骨干的培养。
1、体制不顺,资金不足,人才匮乏
以伊通满族自治县电视台为例,由于资金问题,采、编设备落后,导致录制效果差,电视行业的发展由此也进入瓶颈。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力度,但总体上看,人才总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仍然未有较大的改善。伊通满族自治县电视台的采编播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占有率并不高。
2、城市娱乐文化的张扬使民族文化传播处于弱势地位,新闻宣传能力及传播效果不佳
调查显示,电视媒体独霸天下,受众在对电视节目的接收中,电视剧独占鳌头。由于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的大规模和强力等特点,以至于这种现代文化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挤压,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原本具有的平稳型的发展结构被割裂、消解,一些民族文化的消失或者变异已经成为现实。
3、新闻受众素质低,受众对信息需求相对被动
众所周知,报纸、杂志是以文字为载体来传播信息,广播、电视则以声音画面为主。新闻信息的传递与受众的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普遍低。
三、推进民族自治县新闻业发展的对策
媒体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少数民族媒体自然要满足少数民族这些特殊对象的知情权。少数民族媒体的特殊作用是通过对民族的特点和本民族现实问题的关注实现的,如果离开了这些,自然要雷同于其他媒体,也自然要失去民族群众,媒体本身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②
少数民族新闻宣传也可通过媒体联合,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联合可以是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本地间媒体可以联合,本地媒体与外地媒体之间也可以联合,利用自己的民族资源优势,在资金制作等方面充分合作,争取创作出精品节目。
纵观伊通满族自治县传媒产业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新闻事业发展:
1、以贡献获得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新闻媒体要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推进宣传创新,为建设民族经济强县和满族文化名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创新节目形式,满足民族地区受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民族地方媒体要不断向传媒发展的新进展靠拢,引进新的节目形态,加强节目创意,提高节目质量,以贴近受众需求。
3、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要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将自身发展纳入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系统中。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立足于内部挖潜,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①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②李长洙、郑凤吉,《少数民族媒体要突出民族特色》[J].《新闻传播》,2003(7)
(作者:朱月,大连民族学院新闻系学生;李世举,大连民族学院新闻系教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