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亚文化群体的话语现状

2012-12-29 00:00:00伍美欢
新闻世界 2012年11期


  【摘 要】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由于其广泛存在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潜在的群体也不可被忽视。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亚文化群体的话语权出现了诸多变化,本文以网络的发展为背景来探讨我国亚文化群体的话语现状。
  【关键词】网络环境 亚文化 话语
  所谓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它干扰了从真实事件与现象到它们在媒体中的再现这一井然有序的过程,通过其所属的文化群体内部来传递禁止对外表达的内容。叛逆是亚文化的重要特征,并常常被认为是“反常”。在以传统媒介为主的时代,亚文化本身的内容以及群体内部信息的传播都不是通过大众传播的形式,而是以非正规的传播渠道进行小范围的传播,这可能包括人际传播以及群体传播。
  但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亚文化群体的话语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即亚文化群体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论坛以提供交流的平台。但是网络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其不可能仅凭借网络自身来完成社会体制的转变和革新。对于亚文化群体而言,网络带来的只是一种相对隐秘的信息交流渠道,只为群体内部成员所共享,但是这种分享是私密的,不具有公开的性质。
  一、话语权现状:低调的躲避
  1、趋向于沉默的亚文化群体
  在中国,亚文化群体的话语现状总体上趋向于沉默,即便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也同样没有能够改变这种现状。具体来说,这样的现状是由以下三点原因造成的:
  一是历史原因:影响亚文化群体的话语权现状的历史因素包括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统治者对主流文化的刻意维护。就前者而言,由于传统的限制就使得亚文化群体的外部环境充满了禁忌,这使得亚文化群体更趋向于沉默,更倾向于进行内部的信息交流。就后者来说,历代政府对主流文化的刻意维护对普通大众产生深远的影响力,会采取措施来压制亚文化本身的发展以追求价值观的统一。在这样的状况下,亚文化群体的诸多言论可能会与统治者产生矛盾,并在政治权威的威慑下趋向于沉默。
  二是现实原因:当代中国虽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但从某个层面上说,传统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这就导致了中国大众不愿意去过多的接纳亚文化本身所散发出来的叛逆气息,而亚文化群体成员也深知自己身份的公开会导致周围人的另眼相看,现实的生存压力摆在了这些所属群体面前。
  三是媒体原因:当某种亚文化形式出现时,拥有话语权的媒体的报道总是让亚文化本身呈现出负面形象,这样的媒体不仅包含传统媒体,更包含主流的网络媒体。这些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总是呈现出惊恐与惶惶不安,其害怕的是对传统形成的挑战以及对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猛烈冲击,因此,媒体也在试图拉拢这些亚文化及其所属群体,用主流文化的范式去影响、同化,并最终力图被收编到主流文化中,让亚文化形式本身及其所属群体都从属于主流文化,并让它们保持沉默。
  2、亚文化群体成员的心理活动表现
  对于亚文化群体成员来说,话语权力的争取、利用或放弃是由成员内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所导致的,这样的心理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内心的恐惧:恐惧源自强大的舆论压力和世俗压力,媒体的报道正是使得亚文化群体感到恐惧的重要来源之一。媒体的偏见会影响其受众所持有的观念,而亚文化群体本身是很难获取媒介资源的,没有话语权的亚文化群体在趋向于沉默的同时,内心的恐惧便会油然而起。另一个重要的来源便是“微观意见气候”,对于大多数亚文化群体来说,亲属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自身的心理状况,当这两个来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起作用时,恐惧便会袭来并趋向于沉默而放弃自身的话语权,传统的大众传播加上周边的人际传播使得这些群体孤立无援。但网络的出现所带来的有限的话语交流,不仅可以对其提供虚拟的慰藉,同时也为寻求现实的支援提供了传播渠道。
  二是趋同的心理:趋同的心理是指亚文化群体成员脱离某个亚文化群体,并转而回到主流文化的范式中,这意味着最终的沉默。这样的趋同心理更多的是在现实行为中得以显现,而不会在虚拟的网络中有类似的表现,因为虚拟的网络为成员本身隐匿了社会的真实,成员之间的交流有着共同的话语,却不需要为这些言论付过多的代价,因而虚拟化的交流便成为阻挡趋同心理出现的重要因素,但如同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这种交流多限于人际传播或者群体传播,并且这样的交流很难在主流网站上出现。
  三是显性的执着追求与反叛:亚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叛性,即对主流文化意识的批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为内心的恐惧而采取趋同的措施,反叛在此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可能会在公开的场合公开声称自己是某种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并以一种蔑视世俗的态度对其进行执着的追求,这种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更可能扩大到现实社会中。公开的姿态意味着对传统的挑衅,这就使得公开身份的成员需要承担来自生活、工作的双重压力。这种压力会反馈到成员自身的心理状况中,并进一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反叛的行动。
  3、亚文化群体的社会观
  这里的社会观是指亚文化群体对待社会的观念和态度。正如前文所阐释的那样,尽可能的低调,并避免与主流媒体发生直接的接触是大多数这类群体所持有的基本社会观。这样的社会观念放弃的不是成员内部信息交流的权利,而是面对社会公众告知群体内部真实环境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下,传播渠道的丰富使得亚文化群体内部更多的希望通过网络与成员进行交流,这种群体内部也就是俗称的“圈子”。在这个“圈子”内部的人共同享有特定的价值观念、仪式和道德;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亚文化群体内部的结构是稳定的,同时尽量避免过多的外来成员的加入,因为更多的加入就有可能出现结构的不稳定性。
  二、对现实的反应:继续的沉默与反叛的张扬
  1、亚文化群体的内部分化
  内部分化的标准在于亚文化群体本身是否愿意让普通大众都知晓这一文化形式。由于文化种类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亚文化群体都愿意处于公开状态,这样就导致了部分亚文化群体继续走向沉默,而另一部分则是显现出亚文化独具的反叛精神而格外的张扬。这种差异化的表现与文化特质以及成员组成的具体构成都高度相关。
  首先,文化特质的差异体现在与亚文化群体成员个体的直接利益关系上,也就是说,与其成员的内部私密性越高度相关的就越有可能趋向于沉默,而不是趋向于张扬;反之,趋向于张扬的亚文化形式,更多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叛逆,或者说是形式的叛逆,就是社会的普通大众对这种文化的接受程度更高,持宽容和理解的可能性越高,就越可能趋向于张扬。
  其次,亚文化群体的成员构成也是影响其走向沉默,或走向张扬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成员之间的差异明显,对待同一种亚文化的态度差异较大。另外,成员的选择还受到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如:微观意见气候的差异等;这些都将导致亚文化群体成员在对待同一种亚文化上出现分化。但是,这种分化所产生的影响很可能只会局限于成员本身,因为这是一种个体行为,而个体要掀起张扬的浪潮则需要个体本身有很强的号召力,但这对于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显得不那么适用。
  2、沉默与张扬的后果
  亚文化群体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后果分为两层:一层是群体的;另一层是个体的。就群体这层而言,走向沉默的会继续保持其独有的文化特质,特殊的价值观念、道德和仪式还会继续保存,但这里也存在这样的危机,就是过度的低调会导致认知这种亚文化形式的人逐渐减少,并存在消亡的危险,这种情况并不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所改观,因为他们在网络的号召力有限,即便是开设了相关的网站,依旧是成员内部的浏览和交流。而走向张扬的则可能会被主流文化收编,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员,独有的文化特质可能消失,或者说是被主流文化同化。在网络中,张扬的亚文化形式及其团体则会更多的被主流媒体曝光,这样的曝光将会导致公众的评判,反叛的精神会在与主流文化的对峙中渐渐地与之融合,用迪克·赫伯迪格的话说就是,今天的亚文化就可能是明天的主流文化,两者在这个方面是相互作用,并趋向于融合。
  就个体这层而言,沉默意味着隐藏和别人的不知晓,其后果在于个人能否真正做到与社会的融合。而张扬则意味着有可能被孤立,并且不被社会所认同。这样的总体结果就使得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因而更多的趋向沉默便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样至少可以减少因社会所带来的压力,而沉默的后果就有可能是放弃这种亚文化中的仪式、价值观念和道德,也就是说,通过退出亚文化群体以获得社会可能的认可。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带来的话语权变更起着调节作用,一方面给予了沉默的群体有限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予了张扬的成员与主流文化对峙的机会。
  三、亚文化群体走向何方?
  矛盾的焦点在于亚文化群体是否必须要在沉默和张扬中做出选择,或者说,是否还存在这一条中间路线来供亚文化群体成员享有。亚文化本身的叛逆和与世俗的抵抗是否都使其在可能在发展过程中走向消亡。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多重融合与传播技术的革新是否意味着亚文化发展出现新的转机,但网络新的传播技术并没有带来光明,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任何传播技术的革新都无助于亚文化本身话语权的争夺,尽管可能对于自身内部的发展或有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①彭志斌,《试论亚文化的积极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6)
  ②周桂芹,《对亚文化传播的哲学审视》[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0(9)
  ③胡疆峰、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文化研究》,2006(4)
  ④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7(1)
  ⑤[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硕士)
  责编: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