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栏目的“民本”思想及启示

2012-12-29 00:00:00梅玉明
新闻世界 2012年11期


  【摘 要】《乡约》作为央视七套大型的户外访谈节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历经十年而不衰。笔者从其“民本”思想这一“内核”入手,从栏目定位、主持人个性、受邀嘉宾、户外现场、叙述故事等五个方面分析其民本性,试图挖掘其成功的深层原因,并由此探讨《乡约》给栏目策划带来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民本思想 农业频道 民生栏目
  《乡约》栏目开播于2003年,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大型户外访谈节目,以人物为主线,以“乡土情怀,精彩人生”为节目基本定位,力求通过个人的故事人生,命运悲欢,表现历史轨迹、时代足音。访谈对象是以有三农背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人物,或者是在平常的三农领域中有着不平常经历的农家儿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风靡十年的《乡约》栏目“老而弥新”,并且成为央视农业频道最受观众喜爱的王牌节目之一呢?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贵财富,民本思想就是其中之一。《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尚书》:“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也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一是民众,第二是国家,第三是君主,把老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就是民本思想。《乡约》栏目之所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就在于其坚守新闻的“三贴近”原则,坚持以“三农”为本的服务理念,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简而言之,就是始终贯彻了“民本”思想。中国有九亿农民,三农事务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服务民生、以民为本,把农民视为知己亲人,栏目自然青春常驻。
  一、《乡约》“民本”理念的体现
  1、《乡约》栏目的“民本”定位
  将“以民为本”的传统思想真正体现在一档普通的栏目之中,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无论栏目的外在形式还是其内在宗旨,都沐浴着“民本”的人文情怀。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乡约》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将“乡土情怀,精彩人生”视为节目基本定位,并在栏目的策划制作过程中始终恪守栏目定位,扎根农村,与农民为友,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2、主持人的“亲民”风骨
  主持人是栏目品牌化、个性化的关键因素。从某种程度而言,主持人的个性魅力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成败。肖东坡似乎有着天然的农民情结,被业界誉为中国农民的儿子、中国第一农民之友,这无疑是对其主持亲民风格的一种肯定和褒奖。肖东坡早期在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做采访农民的记者,多年的乡村采风生涯,造就其朴实直率厚道的性格。主持《乡约》栏目,也有了深厚的积累。肖东坡的亲民风骨,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主持的互动环节。看肖东坡和现场观众及嘉宾的互动环节,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态,尽显其亲民性的本色。互动环节,他信手拈来、尽兴之致,让现场嘉宾和观众顷刻间,和他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其二,主持语言的通俗性。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是指主持人开口说出的语言,是主持人主持节目的基本工具。无声语言主要指主持的体态语言和服饰语言,肖东坡不仅有声语言是一贯的口语化风格,特别亲民的还是他的体态语言。他长着一团黑圆脸儿,总是坐在中央,扬起略带八字的眉毛,摇头晃脑,不时开怀大笑的模样颇能感染观众。
  3、受邀嘉宾的“平民”特性
  看《乡约》采访嘉宾,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立足本土致富乡村成就大业的人物。比如华西村的吴仁宝,南街村的王宏斌,无为县里探有为的王先进,老区新貌看通江的范申华等;二、专访农家的奇人异士。比如有造飞机张斗三、造飞碟的杜文达、农民环保大使陈法庆、中国跳绳王的胡平生等;三、“根在农村,飘在城市”并且小有成就的年轻人,如西单女孩任月丽、创业的刘杰等;四、“结缘”动物扬名立万的三农骄子,如金屋藏金龟的李艺、“倔驴”找驴的张向阳、武夷蛇王温爱国等。观众在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农村的变化、中国农民的变化。
  4、户外现场的“乡土”氛围
  《乡约》作为央视惟一的一档对农户外访谈节目,主持人肖东坡,带着浓浓乡情,带着真诚的尊重和认同,走进农民的“精神家园”。他在田间地头、河边山脚、炕头小院、葡萄架下与农民坦诚交谈,他善于在轻松和谐的语境中,利用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将访谈过程变成心与心的交流。在每期节目中,他与全国各地的乡亲们一起,共同感受着每一位被采访嘉宾的酸甜苦辣、真实生动的人生历程,共同品味那一桩桩富有特色的乡土气息、浓浓乡情的乡村故事。
  肖东坡在接受《今传媒》采访时也认为:这个节目的形式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原生态户外访谈。“我们要走到农户门口,在炕头小院里山南海北地聊,这是能够打动观众的最重要的元素。此外还在于我们节目制作者是否有这种被感动的状态,有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
  5、叙述故事的“民生”情结
  每一期的《乡约》栏目,叙述故事基本上有两条主线:一是受邀嘉宾的自我叙述,通过精心策划的互动环节,将大众传播的现场变成两人唠嗑的人际传播,让嘉宾在慢慢的放松和享受中,将故事和盘托出,这种故事的内容是民生的、大众的、人文的,主题元素基本是成功的、快乐的、先苦后甜的,这是《乡约》栏目想要凸显的部分。现场直接的故事表白,真实生动,使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听之动容,广大观众也在快乐的聆听中有所启示;二是后期制作中围绕着嘉宾的故事展开,主要是嘉宾背景故事的介绍,配上放松活泼的音乐,将受邀嘉宾的成长成功经历、本地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相互补充,丰富了形式和内容,使嘉宾大众化的故事形象饱满,又有鲜明个性。
  二、《乡约》给我们的启示
  1、主持人的草根性是“三农”栏目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肖东坡不是农民,但真正的农民做节目主持人可能还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最关键就在他具备草根性。第一认识层次上要高于农民,只有高于农民,才能够起到引领的作用。第二认知态度上要低于农民,思想上来自草根,行动上平等对话,与农民拉家常,真正跟他们成为好朋友,才能使《乡约》栏目具备竞争张力。正如肖东坡在其书《乡村笔记》里说的那样,自己要成为一进到农民堆里面不大容易识别的那种人,并努力使这样一种特征变成他的特色,变成他的优势。
  作为一个主持人,肖东坡把他的草根形象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这种形象跟电影里演员不一样,它是一种由里到外的形象。人格魅力体现在谈话当中,也体现在形态气质肢体语言当中。在肖东坡主持节目的过程当中由内而外凸现出来,这种东西才是最具有杀伤力。
  2、栏目形式与内容需在快乐中彰显“民本”元素
  早期的《乡约》在“制作泪点”上做文章,做有故事能感人的,能够让别人哭的节目,在这个阶段,嘉宾90%都掉眼泪,肖在采访当中也曾把“哭”当作节目制作好坏的标准,但收视率并没有多大起色。后来《乡约》栏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栏目风格:无论是栏目的形式和内容,都增加许多快乐的元素。快乐不关乎年龄,不关乎职业,不关乎性别,谁都能够感受到快乐的诱惑,谁都乐于乐在其中。在快乐访谈的过程中加入猎奇、奇人异事,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追求品质,追求口碑,平凡心态调侃,心灵鸡汤一碗。这样的选择才能使得《乡约》栏目走得更长久,同时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快乐平等温馨。
  3、栏目定位、主持人、受邀嘉宾、栏目内容的“四位一体”
  农业电视栏目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在充分考虑栏目定位的基础上,选择好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草根主持,与此同时,邀请的嘉宾也需要精挑细选,要有三农背景,并且其成长故事有励志怡情的特点。广大观众看到有如此贴近生活的栏目,自然也愿意和它每期“相约”,节目也达到反映百姓心声、倾诉百姓故事、聚焦百姓眼球、形成轰动规模效应的目的。
  4、选题精良、策划精心、追求精品是“三农”栏目的品牌保证
  “说农民的话,说农民能听懂的话。”这是《乡约》栏目对每一位编导在文稿上的要求。《乡约》的制作团队里,有初出茅庐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身经百战的老编导,栏目呈现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工作状态。在繁多的新选题中,栏目开始出现选题富余、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局面。而一些新人的到来,开始使《乡约》的语言风格出现了多样性。策划结构也开始增加了主持语前的事件性小片等变化。选题与策划的丰富,节目生产才能占据主动,这对于提高栏目质量无疑是一件好事。
  早在2003年,胡锦涛在中宣部、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召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强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乡约》栏目在2003年开播,正是将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落到实处。它的民本理念不仅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也是新闻工作者彰显媒介社会责任、勇于担当农民耳目喉舌的有力体现。
  参考文献
  ①肖东坡:《乡村笔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②肖东坡、焦民赤:《〈乡约〉:让互动与众不同》,《电视研究》,2009(5)
  ③张冬冬、肖东坡:《〈乡约〉点燃农民精神之火》,传媒领袖网,2008-03-31
  ④肖东坡,《从〈乡约〉的创作看访谈节目的发展方向》,《电视研究》,2005(11)
  ⑤应天常,《大型户外访谈节目〈乡约〉创作思考评析》,《中国电视》,2006(2)
  ⑥孙玉林,《功夫在“场”外——试析〈乡约〉节目创作流程》,《声屏世界》,2007(8)
  ⑦焦健、孙磊、孙蒙滨,《行走乡邻 传播乡音——〈乡约〉栏目开展“走转改”活动实践》,《电视研究》,2011(11)
  ⑧应天常,《农民节目主持的可贵探索——评央视访谈节目〈乡约〉主持人肖东坡》,《声屏世界》,2005(11)
  ⑨郑浩,《〈乡约〉的嘉宾选择》,《电视研究》,2011(10)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责编: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