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思辨与灵性的教学过程。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并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智慧的火花一闪而过,要靠教师有心地去捕捉。关注这些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变为教师的思想,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变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就是关注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有效性和智慧化。
一、倾听,静候智慧火花出现
倾听就是对别人极大的尊重,真正充满智慧的人正是那些懂得倾听的人。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用心倾听,只有用心去倾听才有发言权,才能及时评价,及时纠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这就需要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五年级《方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对出示的式子进行分类。
师: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
50+50=100 50+50>50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师: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有学生分成这样的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即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也就是不等式。教师按学生的说法把这几个式子重新左右分为两类。还有学生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将式子分成两类。教师将刚才的两类式子中含有字母与不含有字母的上下分为两类,这样就分成了如下图的四类式子。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揭示方程的意义。在不知不觉地倾听过程中,学生已经对方程的意义有了很深刻的理解,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学生也感悟到了概念的产生过程。
二、交流,期待智慧火花闪现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笔者认为,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教师多次让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质疑、评价、补充,不断把学生的交流引向纵深,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另外,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互相帮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例如,在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6、12、15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并在小组里交流。教师随后检查各组的交流与记录情况发现,每个组或多或少都能发现规律,接下来教师让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发现,再一次的大交流中,全体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与别人的提醒下完成了知识“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因数都是它本身”的建构,这也是学生的一次智慧发现之旅。
三、争辩,翘首智慧火花显现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当学生处在争辩状态的时候,大脑皮层高度紧张,脑细胞异常活跃,对外在事物的接受特别敏锐。这时候,知识的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脑科学家们公认,人的大脑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
如某教师在教学六年级《比例尺》一课时,在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请问,比例尺是尺吗?
生1:我觉得比例尺是尺。
生2:我觉得比例尺不是尺。
师:有两种不同意见了,同意生1的同学举左手,同意生2的同学举右手。
师:呵呵,平分秋色哦。现在请同意“比例尺是尺”的同学坐到老师的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在老师的右边,你们各方思考并说出你们说服对方的充足理由,好吗?
同意方:我们认为比例尺是尺,不是尺怎么会叫比例尺这个名称呢?
不同意方:我们认为比例尺不是尺,因为尺具有直接度量长度的功能。如果比例尺是尺,那它就可以直接度量实际距离,事实上比例尺是不能直接度量实际距离的,而只能通过转化计算出实际的距离。
师:你们同意哪种观点。
生(一起):第二种。
师:是的,他们说得太好了,大家也都理解了吧?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辩论达到了高潮,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氛围。随着每一次争辩的结束,学生对知识都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争辩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时期下的课堂就是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一个人智慧的火花往往产生于一刹那,因为一个苹果砸到了头上,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缘于光屁股在浴池里洗澡,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辩,在这个时候学生往往能闪现出难以想象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创造出超乎寻常的智慧。争辩可以让学生互相促进与提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与思维争辩,帮助学生纠正自己思维的误区,学到别人更好的思维方法。争辩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力。我们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
总之,如何让智慧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闪耀,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这些教学细节,科学地处理这些教学细节上,关注这些细节是提升师生智慧的必由之路。
(责编 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