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构建外语课程生态平衡的原则和模式

2012-12-29 00:00:00胡洁雯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12期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外语课程后,打破了传统教学系统的平衡。因此,要使计算机网络和外语课程整合,保持教学系统动态和谐,我们应该从生态学视角来重新审视当今外语教学。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背景

教育生态学是由生态哲学演化而来,由教育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生态学有三个核心概念: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生态位。生态系统强调系统中各因子间的相互联系;生态平衡则强调系统中各因子间的动态流动和协调统一;生态位是指每个生物单位生存的位置。所以教育生态学思想的核心在于把教育视为一个统一、有机、复杂的系统,该系统中的各因子在占据自己生态位的同时,又动态地呈现为统一与矛盾、平衡与失衡的状态。教育生态学突出整体价值、注重全面联系、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为外语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整体的、动态的、情境的和关联的研究视角。用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外语课程,主要是考察课程系统内部诸要素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研究各种教学现象及成因,探讨外语教学生态特征和功能及其发展规律。

二、外语课程生态系统及教学生态位

外语课程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课程内部各因子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开放生态整体,其系统内各教学因子在相互依存竞争的过程中,最终呈现动态平衡、健康有序的状态。根据外语课程生态系统的特点,其系统内部因子的生态位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我们主要对其微观上的生态因子进行分析。

微观上,外语课程系统因子的生态位包括:1.种。种即外语教学中的不同个体,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其中占据主要生态位的是学生和教师。2.种群。上述个体在系统中又组成相应的群体,在各自所处生态位上发挥自身功能,促进群体生长,并在不断磨合中维持整个系统的动态平衡。3.生态链。在外语课程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网络等组成一条有形的生态链;而知识、技能、方法、管理等又构成了一条无形的生态链。

根据以上分析,在外语课程系统中,教学因子在各自生态位上,彼此相连,处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就目前外语教学而言,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不可避免地导致各生态位间的竞争、矛盾和失衡。为了克服失衡现象,我们要维持系统内部各生态位的稳定,使外语课程系统重回生态平衡。

三、网络环境下构建外语课程生态平衡的原则

1.转变教学理念,兼容教学要素,稳定教学结构

转变和兼容是方法与手段,稳定是目标。在整合过程中,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和传统教学产生碰撞,这就需要动态调整。首先要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传统教学思想向以学生为主体,既传授语言知识又注重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教学思想的转变。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成了外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生态链中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信息技术必须与其他要素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教学要素在实践中兼容了,生态链才能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教学结构的平衡与稳定。

2.调整教学模式,把握教学运转,促进个体发展

调整和把握是手段,促进是目标。生态化教学理念的核心是融合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网络为环境,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实现外语课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角度来看,每个生态因子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发挥各自功能。但其功能的发挥也要把握适度原则,避免极端主义。在新型教学环境下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并不意味着对其放任自流,而要重视“主导——主体”的和谐。只有有效地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监控,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除此之外,还要避免出现诸如滥用、过度使用、低值使用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