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教育智慧

2012-12-29 00:00:00杨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2年12期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的转变作了新的阐述,在这一转变中,教师角色势必由单一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角色由一味的操作者转化为研究者,这就意味着工作中教师不仅需要智力支持,更重要一种智慧,以帮助自己成为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关于教育智慧,田慧生教授认为:“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是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作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1]。在这里,笔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品质,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追求的一种境界,它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教育目的、价值、过程、方法和管理等。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教师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运用灵活机智的教育方式,恰当地处置教育活动中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能感受到教育的魅力,乐于与教师交流与沟通,并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动力。

一、教师教育智慧的结构表现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多种智慧有机整合的复合体,它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和教育方式等方面。

1.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价值取向,内含着教师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及其对教育需求的认识,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教育行为的改进。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往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能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确认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眼中的“人才”,不应当只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应当从多方面来评价,并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评价学生,即具有多元化的人才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进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育管理

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管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大家遵守共有的社会契约,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人类如果从强制性的社会约束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就会成为野兽,而不是变成一个自由式的个人,脱离一种合理的社会规范体系的支持,人可能沦落为一种最为可怕的奴隶状态,束缚在人的欲望的内在压力之中,成为自己的奴隶。因此,规范的限制本身是一种解放的力量,是一种教化的力量。只有在社会规范的保护和支持之下,人才能借助社会规范的力量走出盲目和放纵,才不会处于一种在黑暗的大海中没有任何指引的状态”[2]。但管理不等于控制,传统的管理主要采用严格控制的方式,以达到对学生的管制。如果我们用管理取代了教育,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那我们就离教育的本真越来越远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就成了一种重复性、机械性和操作性行为,而唯独没有智慧性。正如近代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所言,纪律不是让学校充满了鞭挞和呼号的声音,只是一种不会失败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使我们的学者变成真正的学者而已。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在教育管理中,他们通过指导而不是指责,通过示范而不是口传来教育学生,他们用价值观来引导优秀学生,用制度来约束中等学生,用关注来促进后进学生,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3.教学方式

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检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融洽而又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充分锻炼,让每一个学生的心智都得到开发,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教育智慧结构表现出来的这几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教师的教育行为又会成为教师反思自我的对象,这一反思既丰富了教育的教师理念,同时又指导教师教育行为的进一步改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教师教育智慧形成的路径

1.学习

教师的成长也是终身的,在成长过程中,他一直是作为一名学习者存在。他学习的对象不仅包括身边的教师、各种书籍,还有自己身边的学生。(1)向身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听优秀教师的课以及经验介绍,从中可以受到启发,有的经验我们还可以移植在自己的工作中,因而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原型启发”的结果,也是“嫁接”的结果。(2)读书、思考。如学习包括教育理论,教育的历史,师德修养,教育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以及课堂管理、教师语言和学生学习、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等内容,经常阅读这种文章,定会在认识上丰富自己,使自己受益匪浅。(3)向学生学习。无论是“术业有专攻”,还是“师不必贤于弟子”,似乎都是一种教师可以落后于学生的托词。但从某个方面来说,教师确实不如自己所面对的学生,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这一缺陷,仅仅从自己的身份出发来教导学生。殊不知,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或许比我们教师更丰富。教师更多的时候要放下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平等、自由地互动,相互学习彼此的思维方式、思考话题以及各自的观点。

2.反思

反思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根本性动力,因而教师要经常自我反思,理性地分析自己曾经的成功与失败,自身的成败经验是一种实际操作的直接经验,因为是基于个体的亲身经验,因此对自我效能的形成影响最大。为此,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避免在自己或别人摔倒过的地方重蹈覆辙。当教师用某种方法改变不了学生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改变自己,这样才能体验更多的成就感。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并能在解决问题中训练其思维能力,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反思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认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促进自身的成长。

3.交流

学术上,经常通过日常讲课、听课、教学研讨等形式与同行交流,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与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教师交流,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同时,还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讨论、分享智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管理上,由于学生是良莠不齐的,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管理学生的心得体会,实现资源共享。

4.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的日常行为是一种经验性、重复性、机械性、操作性的行为,远远没有达到智慧性的要求。因而教师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并研究问题,并能准确把握教育时机,恰当地处置突发教育事件,在此基础上,把握教育规律,增长教育知识,形成教育智慧。

5.实践

教师的专业实践是建立在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师一方面要学习系统的教育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还必须参加教育实践。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交流和合作,加深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减少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在教师的教育生涯中,不论是教师自我的成长,还是引领学生的成长;不论是工作业绩的获得,还是难题、困境的解决,我们都相信他们一直在努力。然而,当我们研究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努力是一种准备性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的付出,而真正解决问题的决定因素是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2005(2).

[2] 金生鋐.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