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评述教育的箴言,“坏教师奉送学生真理,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1]。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体现着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应有的挚爱与虔诚,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这种思想恰恰是区分民主教育与灌输教育的试金石,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分水岭。
理性的教育、理想的生活、完整的人生在传统、当下、未来都是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孜孜追求的。本文通过对理性的教育、理想的生活、完整的人生的理解和阐述,期待唤起研究者对教育、生活、人生的关注,并促进教育实现和谐发展。
一、理性的教育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力的自由”[2]。这里我们要谈的教育应该是理性的全人教育,它体现的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全面的人文关怀:它应解放人的心灵,是人心灵的自由教育;它应解放人的肢体,是人身体强健的教育;它应解放人的大脑,是人现代思维的教育。
1.理性的教育应解放人的心灵,实现自由之意志
人的心灵,是个奇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它可以很小,一叶遮目忘却泰山,也可以很大,无欲则刚海纳百川。人的心灵通常不会自觉地成长或者闭塞,它需要在成长与互动中,学会开放和接纳,学会体验和认知,学会反思和改进,学会理解和包容。
理性的教育,应该是解放人的心灵。让自由的心灵翱翔在知识的天空,去细细体会心中那片世界的博大,历史的浩瀚,人间的真爱,从而再回过头来,能够更好地发现并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精致,那么我们会更爱这个现实世界,更爱这个跟我们存在感关系很强的生活,更爱这个活生生的教育呢?假设教育面临着束缚人的灵性,却刻意地限制了其中人合理的诉求和期许,即使我们给了后人一个所谓的“完美世界”,他们眼中的自己要是还觉得自己没什么用,体会不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那么我们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也将是一个失去了希望,没有前途,失去了色彩的暗淡空间。
2.理性的教育应解放人的肢体,达以强健之体魄
人的肢体,是自然界的瑰宝。经过进化和完善,我们的肢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灵巧和完整。毛泽东同志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3]面对着这个有机的鲜活的生命,我们应当掌握和传承相关的生理知识,了解自身肢体的构造及各项功能,珍惜自身肢体的健康境况,并善于合理开发完善自身的硬件条件,这样我们才能奠定人生奋斗之基本——去完善、发展并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理性的教育,应该就是解放人的肢体。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要教育新一代人了解自身生理特点,合理安排学习,照顾好自身的同时,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这样教育出来的个人,才是身体健康,态度积极向上的,才能谈得起前景远大。否则牺牲健康乃至生命所换取的所谓的教育的成功,可能是非常瞩目和耀眼的,但是它却无形地透支了一辈子的精力和激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确实非明智之举。
3.理性的教育应解放人的大脑,突破思想之藩篱
人的大脑,是个奇迹。据相关研究和报告,人的大脑细胞有上百亿个,这个数目与宇宙的星辰一样浩瀚,且大脑中复杂的组织构造和丰富链接所涌现出的种种奇思妙想,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不尽的期待。
理性的教育,应该是解放人的大脑。解放人的大脑,而非束缚大脑,新课改更多体现在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从束缚到解放,从授受到发现,从灌输到生成,从应试到探究,从适应到超越,从变革到创新。我们的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大脑在理想状态下,受教育者如何更高效、更真实地接受全面完整的教育,即将学校优质教育与高效教学中涵养着的现代化理性学习范式——民主、平等、自由、博爱之教育品质更为完好地保持和传承下去。
二、充满教育智慧的理想生活
理想生活应当兼备传统、当下、未来,且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高度和谐,充满教育智慧的“三位一体”的生活,即理想生活要继承民族传统之精华、要依存于现实鲜活的生活、要推动发展中的现实生活。
1.理想生活要继承民族传统之精华
理想的生活,作为一种可以被认知的和被理解的客观存在,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传统痕迹。
传统之于我们理想的生活,应是一种完美的再现和开发。我们需要认识民族传统,尤其是重新审视民族传统给我们现实生活带来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我们民族传统中有很多优秀的精神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有很多宝贵的文化需要我们学习和改造。我们学习和研究我们民族传统,不是把所谓的传统定义为“传统至上主义”愚昧守旧或者“传统虚无主义”任意胡来,我们理想的生活是在批判和辩证的基础上,运用自身教育智慧,细打算,巧思量,既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又要舍弃不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的冗余。
真正做到继承民族传统精华的教育生活才是理想生活,才是充满教育智慧的理想生活,唯有切实做到辩证地认识传统,珍视传统之精华,舍弃传统之糟粕,再现教育之真谛,这也是人才生成得以持续和人才质量进步的深层次动因。
2.理想生活要依存于现实鲜活的生活
作为一种正在被实现和被创造的客观实在,理想生活不是空穴来风神来之笔,它根植于丰厚的现实基础和迫切的主观需要。
现实之于我们理想的生活,是一种真实的呈现和享受。我们需要了解现实,特别是深刻洞察现实生活给我们理想的生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现实是个万花筒,纷繁复杂,婀娜多姿,当然,现实中不是所有显现都给我们带来福音,不是所有的“经历”都给人以真正的享受。我们要学会学习和批判现实,不是把现实单一地囤于“享乐主义”拜全或者“工具主义”恣意妄为,我们教育从业者的理想生活,应是建立在包括每一个个体在内的整个人类发展事业之上的,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发展,健健康康地生活,活出特色,活出精彩,活出滋润。
真正取之于现实鲜活的生活才是理想生活,唯有拥有现实鲜活特色的生活,才是充满教育智慧的理想生活,才是教育生活得以时代性体现和规律性存续的有力保障。
3.理想生活要推动发展着的现实生活
理想生活,作为一种代表引领前进着的方向和正在延续的生活状态。它不是夜郎自大式地固步自封,它有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存在感。
发展着的生活之于理想生活,是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回归与创新。理想生活高于实际生活,但不脱离实际生活,这需要教育为其参与者提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份实在和自信。理想的生活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我们和后来者共同精心谋划和辛勤营造;理想生活的反向目标远非对腐朽的、没落的、违反人性的旧有教育陋习进行突击式或根除,而是在理想生活的构建中,反向目标模式随着认知主体内部外部革新状态的整合与调整,逐渐消解,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正式目标得以系统性彰显,从而实现生活的传承与创新之一统。
如此,真正体认到实现发展着的生活才是理想生活。充满教育智慧的理想生活,唯有将发展的目标延伸到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类善良品格追求,延续在可持续发展的世俗生活,理想生活才能获得传承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三、完整的人生
完整的人生是教育者秉承自身教育理想对受教育者给予具有生命层次的尊重、理解、信任和期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生命成长、分享与赠与的教育过程中,教且育之,使得教育内容、手段和方式来自彼此熟知的具体生活,又以一种更为有效的形态回归、指导和改善彼此的生活,同时在此良性互动模式下树立为受教育者可理解的、可实践的并为之信奉的亲社会性的现代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完整的人生,不能仅仅作为一种理念而停留在口号宣传上,也应该作为一种实际行动贯穿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的人生应该是教育与智慧的内在统一
教育应当促进人生的完整,同时完整的人生也应该是教育智慧得以涌现的源泉。教育行为,作为教育智慧的承接与表现形式,其必然在教育动机设置、教育过程设计、教育方法选择和教育结果评价上,支持和响应人生完整价值的实现,否则,教育事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完整的人生,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互动发展内化统一到他们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来,即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发展权和生存权,把受教育者的完整性视为对其整个人生至善境界的量的积累,把受教育者的年龄、成熟度、承受度、自我实现形式视作教育机遇,将各项教育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整体推进。
教育与智慧内在统一于完整的人生,有利于学校教育价值有效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其教育行为反思、改进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细节,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和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中去。
2.教育与智慧应以完整的人生为其价值基础
教育应当存在于生活之中,同时生活中也应该包含教育的成分。“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4]
我们的教育生活,应当紧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的教育生活,才是有趣多彩营养丰富的教育,才是透露着生命活力的教育,才是一种朝气蓬勃天天向上的教育。教育智慧,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生活中来,集中反应的是生活客观实际的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它的本质还是教育,即教育智慧要在此基础上,促进教育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激励受教育者对原有知识和能力进行再认知和再批判,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学科素养和学习理性。即教育者在培育受教育者问题思考方式的工具理性的同时,引领并构建在受教育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自组织特性且更为强大的生成能力和持续改进能力。
教育智慧,应当以完整的人生为其价值基础。人生的完整性,体现在教育智慧方面,就是人生的完整性在其独有的发展轨迹中,经过已受到教育积极正面的影响,能够主动地调整和适应性地改变自身的认知模式,去更为有效地应对所处社会当下和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3.完整的人生应是每个教育参与者的基本权利
完整的人生,即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既是一种教育评价手段,同时又是一种教育目的。我们的教育,既存在于教育者所营造的学校工作环境,也存在于教育者执行的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之中,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对象——受教育者,即今天作为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综合手段影响的复杂客体,将会成长为社会十年二十年后的中坚力量,将来他们的发展情形与选择必然是所受今天教育的结果。就像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说的,“……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所以,我们面对教育事业,要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是培养下一代国家公民的领路人,我们要留给后世一个怎样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今天我们授给他们一个怎样的教育。
作为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一致的责任共同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将共享完整人生作为一种基本权利。即在彼此尊重、理解、宽松、自由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自主地发现彼此身上可以学习和借鉴的长处,积极主动地反思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即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时,也能实现富有新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新发展。
四、教育、智慧、人生皆“以人为本”
理性的教育解放人的心灵,使人心灵自由;解放人的肢体,使人身体强健;解放人的大脑,使人思维开化。充满教育智慧的理想生活,是继承传统精华、体现现实鲜活、推动发展着的现实生活。完整的人生统一教育和智慧:教育行为和生活方式要彰显完整人生的价值,并使之成为每个教育成员应享受的基本权利。总之,教育、智慧、人生是指引“以人为本”的社会有机统一体。
教育、智慧、人生应该也必须一致。尤其是新课改,教育者在给予受教育者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须要相应地关注、引导和构建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意义,以受教育者为本,促使他们能够理性地规划自我发展,反思自我成长,较为完整地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阿道尔夫·第斯多惠.名人名言.[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527.htm.
[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含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4]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高叔平著,蔡元培教育论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