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保持天平平衡,则左右两侧必须等重
1988年,崔永元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工作。有一天,在听众来信中,他发现有一封信书写得极其T整。字迹十分清秀。写信人是个高中三年级学生。那个学生在信中说,自己马上要参加高考,但是因为家里很穷,即使能考上大学。也没钱读,所以决定不参加高考了……他很喜欢听《午间半小时》节目,所以写了信来,就是想在回乡前。和他所喜欢的电台节目告个别。
看完信后,崔永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这孩子字写得这样好,成绩也应该不错吧?如果仅仅因为没有学费就上不了大学。那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崔永元决定给他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按照信中所留的地址,在和学生所在的学校取得了联系并确认后。便决定资助这个学生。崔永元是个说到做到的人,所以在这个学生考上了黑龙江大学后,他便开始资助他学费和生活费,直到这名学生大学毕业,总额约3000元。
1998年,已经是央视名嘴的崔永元,有一次到黑龙江为自己的新书《不过如此》作宣传。在签售现场,一位老人突然跪在他面前……原来,老人正是他资助的那个学生的父亲。他特意赶过来。就是要当面感谢这个改变他儿子命运的人。
就这样,崔永元每次到黑龙江。那位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的礼物去看他。一次,他又提着大马哈鱼子来了。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自己欠崔永元的,所以一直背负着感恩与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
崔永元说:“挣钱了吗?挣钱了就把钱还我吧。”年轻人立即从兜里掏出了3000元,交给了他。“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过好自己的生话。”此后,崔永元再也没有与他联系过。
“慈善不是作秀”,乐于做好事的崔永元一直很低调。这么多年,无论足资助贫困学生,还是关怀癌症患者,崔永元最怕别人给自己下跪。在他看来,见到捐助自己的人就下跪,是悲剧。他说:“理想的社会慈善机制是每个人都愿意无私地去帮助别人。而在自己身陷困窘时也能理直气壮地去寻求帮助,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良性循环。让施者与受者更为坦然,让眼泪少些,让下跪少些,让‘一辈子感谢您的大恩大德’这样的话少些。这样,我们的慈善机制才会真正完善起来。”
慈善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所谓慈善,应是护短,而非揭穷;应是谦恭,而非霸道;应是平等相待,而非居高临下。佛主提倡普度众生,同时告诫我们连“我普度了众生”这个念头都不要生,一旦生了,你就不足真菩萨。
其实,人“以其无私,放能成其私”。正是明白了这一道理,所以崔永元在行善事的过程中,不求任何回报,实践着善行的最高境界——只予不取,所以他才会让那名学生还了自己3000元钱。以让他心安。能够以一个平常的心态从容地生活下去。原来,是有这样一种温暖的,它不是润物无声,却胜之润物无声。它可以让帮助成为一种平等的行为,它可以让善良以更加温润的形式流入受者的心中。而崔永元的这种行为,就是这种温暖的最好诠释。
编辑 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