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再用凯恩斯

2012-12-29 00:00:00徐高
证券市场周刊 2012年39期


  无可否认,已经故去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仍然对目前全球的宏观政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凯恩斯提出的需求管理药方,即政府需要在经济衰退时做刺激,这为政府干预宏观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次贷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更是大行其道,成为很多国家对抗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中国也不例外,在2008年年末推出了“四万亿”的刺激计划,成功让经济从危机中快速复苏。
  但是,对凯恩斯主义的质疑声浪也越来越大。因为“四万亿”带来了通胀和房价快速上升等副作用,已日益成为攻击的对象。更有甚者,将凯恩斯开出的药方与国内经济走老路、不改革画上了等号。
  这些质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些言过其实。其实,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就是一个药方,需要对症施用,这服药既有它独特的药效,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究竟该不该用凯恩斯的药方,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味的滥用,或一味的回避,都不是正确的态度。
  只有经济里存在闲置产能的时候,凯恩斯的方子才能见效。举个例子,如果存在非自愿的失业,那么政府掏钱修一条路确实可以创造就业,让失业的人找到工作有钱挣。这些人有了收入之后的支出增加又会带来更多的需求,让更多失业人员加入经济生产活动之中。这样,政府开支的增加就可以改善宏观经济形势。但是,如果经济本就处在产能充分利用、甚至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政府还是要修路的话,就必须让一些人停下手里的活,转到道路建设的任务上来。这时,政府的开支会挤出民间的需求,非但不会让经济形势改善,反而可能会让其恶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凯恩斯的方子是一剂补药,但只有体虚的人才能服用,否则补过了头就会上火。
  而中国目前恰恰存在着大量未被利用的产能。根据人民银行的调查,2012年中国的工业产能利用率已经明显下滑,为次贷危机以来的新低。在这个状况下,凯恩斯的药方对中国经济是有效的。一个明证就是,2012年三季度财政政策在基建投资方面略有发力,中国经济立即就呈现出了改善的迹象。
  当然,凯恩斯的药方并不能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所有问题,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中国经济的症结在于国内消费偏低带来内需不足的失衡局面。这让中国在外需走弱的大背景下碰到了产能过剩造成的增长减速、通货紧缩的压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结构改革来“还富于民”,提升居民收入来推升消费。但这本就不是凯恩斯主义这种总量宏观政策的疗效范围。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凯恩斯式刺激也存在着效率偏低,推升通胀和房价的问题。
  所以,在服凯恩斯药方的同时,长期结构改革这服药也必须得吃,二者缺一不可。但是长期要调结构,并不意味着对短期增长就可以不管不顾。如果停了凯恩斯的药,迎接中国经济的将不是一些人所期望的“市场出清”,经济快速完成调整,停药后的中国将会面临长期的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那几年就是前车之鉴。当时,受制于国内有限的财政和金融实力,中国很快耗尽了刺激的能力,被迫开始了长时间的去产能过程,中国经济深陷通缩陷阱,直到2003年加入WTO的正面效应逐步显现,才通过外需将中国经济拉出泥潭。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的状况远高于当时,意味着去产能的过程会更加漫长而痛苦。在这种局面下,用凯恩斯的政策来稳定短期增长局面显得更为必要。
  我们不能将长期调结构和短期做刺激对立起来,把它变成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确实,相比凯恩斯的药方,结构改革这服药可能更苦一些,做起来阻力更大,所以推进速度更慢。我们确实应该拿出更大的魄力来推进改革进程,但短期的刺激该做还得做,凯恩斯的药该吃还得吃。
  作者为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