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闪现;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麻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偶尔也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
秋冬交接之际,空气湿度低,在这样干燥的环境里,静电的产生更为频繁。遇到静电,人们大多一笑了之,不以为然。其实,这样的小问题如果不注意也会伤身。
老年人尤应防静电
干燥的室内是“电荷纷飞”的高危地带,人的身上和周围带有很高的静电电压,而电器设备本身产生的静电也使空气中随机性存在着空间静电。电脑、电冰箱、电视机等各种电器的普及,纯毛、羊绒、化纤服饰的广泛使用,以及高楼大厦的林立,使我们生活在越来越强的静电包围之中。
据专业机构测算,翻阅塑料说明书大约产生7000伏静电干扰,在室内走动可能产生6000伏电压,屁股在椅子上一蹭会产生1800伏以上的电压,而听到“噼啪”声时电压已有上万伏。专家指出,静电干扰超过7000伏时,人就有电击感,只是由于摩擦起电的时间极短,所产生的电流量很小,不容易被感觉到。但静电吸附的大量尘埃,含多种病毒、细菌等有害物质,人体吸入后会影响健康。持久的静电还会使人心情烦躁、头晕胸闷、喉鼻不适、咳嗽头痛,所以有必要适当防范。
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脂腺逐渐萎缩,皮脂分泌量逐渐减少,所以皮肤会越来越干燥,加之皮脂分泌量会随气温较低而减少分泌,所以老年人在秋冬时节,皮肤干燥程度较年轻人更为明显,更容易受静电的影响。医学专家研究证实,皮肤静电干扰可以改变人体体表的正常电位差,影响心肌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心电在无干扰下的正常传导。如果是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很容易受静电影响使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甚至被静电“突袭”后因受到惊吓而造成心脏病突发。
学会“放电”与“躲电”
为了防止静电的发生,首先可以适当增加室内的湿度,去除静电产生的条件。如常拖地,在室内使用加湿器、摆放花草或饲养观赏鱼。其次,要学会“放电”。如,脱衣服、摸门把手或水龙头之前,先用手轻轻摸一下墙壁;也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棉抹布等先碰触门把手、水龙头、椅背、床栏等;或者两手先搓一搓,将体内静电“放”出去,这样静电就不会伤害到你了。赤足有利于体表积聚的静电释放,闲暇在家,不妨赤脚行走一会。
另外,还要多注意一些生活细节,以躲避静电的袭击。比如,化纤织物最易出现静电,因此居室内应尽量避免使用化纤地毯、饰物和塑料质地的饰物,洗衣服、洗澡、洗头发时应使用能防静电的洗涤剂。对于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和精神病患者等,建议在秋冬季节穿纯棉内衣、内裤,床单、被罩要用天然纺织物,尽量不要穿化纤质地的服装,以使静电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看电视时最好能打开窗户,同电视机保持2~3米距离,看完之后要洗脸、洗手,以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