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9日,美国戴维营,G8国家首脑峰会期间,各国元首和首相观看欧冠决赛拜仁慕尼黑Vs切尔西的比赛,表情各异。
每4年一度的欧洲足球锦标赛(俗称“欧洲杯”)“战火”将从6月8日晚在波兰和乌克兰持续燃烧到7月1日。这场足球盛宴的背后,牵动着全世界超过50亿人的关注目光。而绿茵竞技也不仅只有闪耀的球星,球迷的高呼痛饮和狂欢留念,其背后更成为了政要秀场、大国博弈和经济角力的绝佳舞台。
球场、秀场、博弈场
足球在欧洲是第一运动,一些国家的王室和政要们也是狂热的球迷,但平时却很难会直截了当去支持一只地方俱乐部球队,因为那样会引起所在国全体人民或选民的不满。
但只要轮到世界杯、欧洲杯这种大赛,政要们“与民同乐”的机会陡增。英国首相卡梅伦就是一个铁杆球迷,他日前承认自己在今年重要的八国集团峰会上,为了观看欧洲冠军杯决赛的点球大战,一度打断峰会。因为参赛球队是英格兰切尔西和德国拜仁慕尼黑,这才让卡梅伦显得那么的“理直气壮”。
不过,他在切尔西胜利后,也不忘“揶揄”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小差”在先——是默克尔先离开的会议室,他才“尾随”。
说到默克尔,也许不少人还记得,她曾在2010年德国与土耳其的一场比赛后,径直进入球员更衣室看望德国国家队队员。面对着个个“赤诚相对”的球员,默克尔表现得落落大方,倒让不少大个子球员“腼腆”。有报道猜测,默克尔可能是想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亲民的一面,为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争取更多的支持。
但在本届欧洲杯上,卡梅伦和默克尔显然难有机会亲临现场为国家队助威了。由于之前的“季莫申科事件”,即西方认为乌克兰政府不合理对待前总理季莫申科的行为,英、德等国家此前均已明确表示抵制乌克兰承办欧洲杯,不会安排皇室以及部级以上政要出现在比赛现场。于是在英法比赛的乌克兰球场里出现了有趣的一幕,英格兰球迷举着英王室成员的面具和头像,给英格兰助威。
不过政要们只是说不去乌克兰,可没说不去波兰。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小组赛中,西班牙王子、王妃和首相拉霍伊就齐刷刷赶赴现场助威。当西班牙队进球时,他们仨更是“激动得像个孩子”,被媒体批评是“全然忘记了国家经济正处于危急时刻,而欧盟刚刚为西班牙提供了一份不超过1000亿欧元的贷款”。相对于媒体的“苛刻”,王子和首相的行为得到了绝大多数西班牙人的支持,他们认为看王室带头看球赛,可以让他们暂时忘记那些经济上不愉快的东西。毕竟,不管是身陷泥淖的希腊和西班牙,重病缠身的葡萄牙与意大利,都希望借助这届杯赛的好成绩能为本国国民和欧元区注入一针强心剂。尤其在希腊队小组出线后,立即让该国股市暴涨了10多个百分点。
此场比赛的另一方,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更是在赛后专门走进球队更衣室,接见意大利国家队全体球员,表扬了大家的表现,还特别拥抱了守门员布丰,恰到好处地上演一场“亲民秀”。
足球应该让政治走开
对于欧盟国家的抵制行为,乌克兰做出了强硬回应。乌克兰外交部表示,欧盟将体育政治化的做法,会严重破坏双方的理解、信任以及双边关系。乌外交部发言人说,通过抵制体育赛事的方法来解决政治问题,这是“冷战”时期的思维。俄罗斯总统普京则不赞成欧盟领导人抵制欧锦赛的做法,他还表示,俄罗斯愿意接纳季莫申科赴俄进行治疗。
“让足球远离政治”,似乎正是大众的心声,即使是在高层人物抵制乌克兰的德国亦不例外。德国奥委会副主席巴赫就表示,把体育当作政治工具的做法,从未成功过。体育是沟通的桥梁,而不是隔离双方的“铁幕”。德国足协则表示,从未考虑过抵制欧洲杯,并强调“是乌克兰人民赢得了举办欧洲杯的权利”。
但说归说,在乌克兰打比赛的8支球队里面,除了乌克兰自己,只有法国和瑞典国家队把大本营安在了乌克兰。乌克兰负责欧洲组织工作的副总理科列斯尼科夫对一些球队将驻地放在波兰表示很不理解:“他们这样奔波,在比赛中怎么面对以逸待劳的对手呢?”
除开高层的影响,有的比赛在民间也会超越本身内涵。欧洲杯小组赛第二轮,波兰与俄罗斯1比1握手言和。然而就在本场比赛前,双方球迷在场外发生大规模暴力冲突。分析人士指出,很多波兰人向来是不欢迎俄罗斯球迷的。
波兰和俄罗斯有着500多年的“恩怨”,俄罗斯在历史上曾和普鲁士3次瓜分波兰。俄罗斯球迷来华沙看球,这让当地人想起了历史伤痕。
6月10日,甚至有几百名波兰民众在总统府门前示威,要求俄罗斯对两年前的“卡廷悲剧”做出解释。1940年,4000余名被俘的波兰军官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集中营被枪决,波兰精英阶层损失惨重。而苏联直到1990年才承认。2010年时任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解密相关档案,同年,波兰时任总统卡钦斯基在前往卡廷森林出席纪念仪式途中,不幸坠机遇难,使得波兰人的感情更加复杂。
有报道称,俄罗斯球迷也找到华沙安全局,商谈了游行事宜。他们保证此次游行不带任何政治目的,然而一些人却堂而皇之展示了俄罗斯帝国的旗帜,最终数千球迷参与了骚乱,其中十多人受伤,当地警方则拘捕了183名闹事者。而最终俄罗斯小组出局,让波兰主办方“松”了口气。
发达国家为何不愿承办大赛
按以往经验来说,一个国家承办世界规模的大型运动会,可以刺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等服务业就业机会,更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盛大宣传,何乐而不为?如大多数日本人至今认为,是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让他们感到日本重新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但随着运动会的规模膨胀,办赛成本惊人,日本人已经对东京的再次申奥持“事不关己”的冷淡态度。近的则是英国人对伦敦奥运会层出不穷的抗议活动,安保经费不断升级却还是难保无虞,预算超支严重,金融危机来袭,都让英国人底气不足,“后悔”申办这届奥运会。
不过,一些没有办赛经验的国家仍然把大赛当成香饽饽。当欧足联在5年前选择波兰和乌克兰成为2012年欧锦赛的联合主办国时,它为这两个仍处于复苏进程中的东欧国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经济机会。最激动的并不是球迷,而是大把的投资者、企业、市政官员和承包商。
但事情的发展并非这些人最先预计的那样轻松。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波兰是欧盟唯一损失不大的成员国,尽管存在高失业率和GDP增速放缓等问题,波兰2010年的经济增速仍达到了4%,但因为国内腐败问题,几乎让波兰失去联合主办赛事的资格。而乌克兰则遭受了颜色革命的政治危机,2009年该国经济下滑约15%,差点发生主权债务违约。
有评论称,波兰和乌克兰让外地人“不爽”的是,他们正打算从各地的球迷身上尽可能地榨取好处。其实,这两个国家的平均物价水平比欧洲其他国家都要低得多,但在欧洲杯期间这一切就倒过来了。
波兰国家银行表示,随着波兰企业纷纷提价以期充分利用这场足球盛事,欧洲杯将会引发“有限的和暂时的”通胀。乌克兰酒店将试图在赛事期间酒店预订费提高到不合理的水平,比波兰的酒店要贵上好几倍——同时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抬高价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功能的回归和重新定位,各种运动会也都在变革,例如奥运会就一直在提倡精简项目和绿色环保,不少观察家均表示,曾经企图依靠大型赛事来振兴经济的可能性,在未来将会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