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日本“3·11”地震报道为例,从日本广播协会(NHK)的历史沿革、预警机制、报道风格与内容、责任与伦理的启示来探讨NHK所奉行的媒体伦理和履行的媒体责任。
【关键词】媒体 伦理 责任 “3·11”地震 日本
2011年3月11日,九级地震席卷了日本东北部。海啸、余震、核泄漏随之而来。面对巨灾,日本国民没有惊慌、没有恐惧,秩序井然地配合救援队伍的救援工作。是什么造就了日本国民面对大灾大难临危不惧?是什么成就了日本国民能够在灾难到来之际,能够积极采取正确的方法自救?这都与日本媒体所信奉的伦理与责任息息相关。
在此次震灾面前,NHK奉行了正确的伦理准则。众所周知,对于地震这类灾难事件,部分媒体进行了错误的伦理抉择。诸如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将残忍场面毫无保留地进行呈现;对新闻价值的片面追求,从而忽视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西方新闻界有一句名言:“坏消息才是新闻”。对大多数媒体而言,重大突发事件如空难、水灾、车祸、爆炸、瘟疫等天生就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从心理学上讲,好奇心和窥视欲等也决定受众更关注“坏消息”。①NHK所遵守的伦理准则可以归纳为实事求是、坚持正确导向、尊重生命价值、客观公正的报道。对国民生命的尊重、对国民心灵的慰藉是其伦理准则的核心。
一个国家可以有大灾,但不能有在大灾面前完全走样的公共媒体。②这次日本大地震,以日本广播协会(NHK)为代表的日本媒体,秉承着日本公共传媒的专业主义与人文情怀,对地震进行了准确、及时、客观、冷静的报道,维系了日本国民的精神秩序,有利于救援行动的顺利开展。
一、日本广播协会(NHK)历史沿革
NHK(日本广播协会)成立于1926年。自1953年以后,NHK的主要力量转向电视,其性质是公营机构,宗旨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日本全国普及和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作为日本影响力很大具有公共属性的传媒,NHK始终坚持“以我的方式传播”为第一价值,保持着独立性和公共性。所谓独立性和公共性,就是不以赢利为目的,是国民和文化的守望者。约瑟夫·普利策曾说过,公共媒体是社会生命的第一线瞭望者,对内是“零距离、零时差”的沟通者,对外是国家形象的公共外交大使。③此次日本地震报道,NHK便体现了其独立性与公共性,充分做到了“以人为本”的报道取向,客观冷静的报道稳定了日本国民的紧张情绪,坚持了正确的媒体伦理与媒体责任。
二、日本广播协会(NHK)预警机制
“3·11”地震,日本国民能够如此镇定团结地面对灾难,归根到底,得益于NHK的强大的预警机制。自古以来,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日本一直多发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正因为如此,自然灾难预警机制的完善就尤为重要。在这方面,NHK研发了一整套的预警处理措施,包括:平时积极主动地投入预告、警告和受灾状况的报道;制定《防灾工作计划》,对防灾设施、防灾意识的普及以及灾害节目的编辑方针进行了规定;每年实施紧急灾害应对训练活动、安危信息播放训练。不仅如此,技术的支持也为NHK的预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比如:NHK配有直升飞机以及一整套的拍摄系统和安危信息播放系统,保证短时间传送空拍图像;全国400多处地方设置的摄影机,有利于各分社遥控操作;录像信号记录装置可与地震仪联动,有利于再现地震前图像,研究图像并总结防灾经验。正如“临阵磨枪”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若不是平时注重灾难预警措施的演练,NHK是不会做到及时准确的预警报道的。
此次日本地震,NHK电视台在大地震发生前的1分13秒,及时向受众发布紧急地震预警。虽然1分13秒很短暂,但对于应急逃生非常重要。比如,3月11日地震发生前,电视屏幕上出现日本紧急地震预警专用的“倒L型”字幕(左边是地震发生区域图,右边是地震震级和受灾地区)。同时,播音员以急促的声音进行地震预警播报:请小心将要发生的强烈震动。两次紧急地震预警呼叫结束后,播音员开始提醒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秋田县、山形县的居民小心将要发生的强烈地震;保护自身安全,不要受伤;注意上方可能坠落的东西。预警报道使日本国民能够及时获知即将来临的地震,做好防范准备。
NHK强大的预警机制,造就了预警报道的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第一时间将地震消息传递给了日本国民,使恐慌得以平息、谣言止于公开,民众积极展开自救并配合救援行动的开展。
三、日本广播协会(NHK)的报道风格与内容
NHK的预警报道坚持“以人为本”,那么在地震发生之后,NHK又是怎样进行跟进报道的呢?综合来看,地震发生之后,受灾地区大都断壁残垣、瓦砾废墟,灾区一片愁云惨雾、萧瑟倾颓之景。然而,此情此景,却未呈现在报道之中。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创伤性应急源”,即危险所“引发恐惧感和无助感的情境”。④“来自媒体的创伤,构成新一轮的心理创伤性应急与不良暗示”。⑤这就催化、刺激了人们对灾难的极端化感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⑥而媒体这样做,就是将“人生的悲剧再次演给人看。”这不仅仅是对死者的不尊敬,同时也让生者(特别是死者的家人)的心理受到第二次创伤,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考虑到这一因素,NHK的主播们采用了另一种报道方式:头戴安全帽,面带微笑地报道灾情。“哀而不伤”的报道风格成为整个报道过程的主旋律。灾区的衰败,人民的哀伤以及死伤的血腥场面未见报道,取而代之的是提供准确的救援人数与死亡人数、提供自救的具体措施,将对国民的内心的关怀和安全放在首位。报道风格是“哀而不伤”,报道内容则重在报道国民需要的信息、提供权威信息和现场场面。综观NHK对日本地震的报道,能够发现报道的内容都是国民需要的实用信息,诸如救援工作的进展过程,丝毫没有报道捐款情况。报道的宗旨都是“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国民的情绪和安全。此外对日本地震的报道,主要由新闻播报、预警信息播报、新闻发布会直播、核心事件(核电站)现场监控画面直播、救灾动态报道、影响城市生活报道这几方面构成。通过提供权威信息和现场场面,向国民传达了有效信息,“以人为本”宗旨得以贯彻。
四、日本广播协会(NHK)的责任与伦理启示
NHK对于日本“3·11”地震的报道,带给我们启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地震预警报道;报道国民需要的信息;尊重被访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取向;通过电视媒体,普及防震自救知识,提高民众防震自救意识;做好灾难善后预警。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正确的媒体伦理与媒体责任。
NHK对于日本“3·11”地震报道,专业、及时、准确,体现了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哨、守望者,应该坚守NHK的报道方式,报道理念。正是对报道的准确、客观、冷静的不懈追求,才使NHK所奉行的“以人为本”伦理观和媒体责任观能够得以贯彻始终。灾难事件报道竞争的实质是系统运作能力的竞争。NHK的灾难报道机制成就了其成熟的、和谐的系统运作能力。因此,NHK的报道方式、报道理念,我国媒体应该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①赵志立,《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冲突》,《当代传播》,2006(6)
②③和静钧,《从地震报道看日本传媒的操守》[N].《新京报》,2011-3-14(A03)
④菲利普·津多巴、罗伯特·约翰逊、韦伯 著,王佳艺 译:《津多巴普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77
⑤赵丞智,《用眼泪洗涤心中的阴霾》[N].《健康报》,2008-5-23(4)
⑥《鲁迅全集》[M].(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3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