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其新闻报道的特点正日益受到新闻传播研究者的重视,而以框架理论对新闻报道的分析也正日益发展。然而纵观其研究成果,多为对电视或者纸质媒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少有对网络这个载体的框架分析与调查。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以新浪网为例,分析网络媒体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
【关键词】新浪网 7·23动车事故 框架理论
一、框架理论概述
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1955),1974年德国社会学家高夫曼(Go-
ffman)将这个概念首次引入社会文化学,后再次被引用到大众传播学领域,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用以解释外在真实世界的心理基模,是人们指认、了解以及界定行事经验的基础。
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框架通常被认为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种是名词属性,即框架是待分析的新闻文本,另一类是动词属性,即把框架理解为一系列的动态过程——选择、强调或者重组。后来其他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了新闻学,指出所谓传媒的“框架建构”指的是通过对有关某一事件、问题、现象的事实、细节、特点等的选择、强调和排除,形成传媒对事件、问题、现象的解释与思考结构。
台湾学者藏国仁将框架分为高层次结构、中层次结构和低层次结构。高层次结构是指对某一事件主题的定性(这是什么样的事),经常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出现,如标题、直接引语。中层结构包括主要事件(报道的核心情节)、归因、历史、影响、评估以及描述、观点等。低层次结构是指框架通过语言或符号所呈现的具体表现,包括字、词、语句、修辞等。
二、研究对象及样本采集
本研究选择新浪网,选择的依据主要为:新浪网没有传统媒体的背景,是具有技术背景的公司,属于具有新闻登载资格的综合性商业网站,其新闻报道在公众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是网络媒体的代表。
本文从该网站中收集了从2011年7月24日“7·23动车事故”事件发生到2011年7月29日这一周内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在新浪网以“温州动车事故”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按时间顺序排列,其中将重复或者无关的报道剔除,最后得到的报道作为样本,包括视频在内。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依据框架的三层结构,但是由于本文分析有大量文本,符号纷繁,因此不适合从框架的低层次结构分析,所以笔者分别从高层、中层两个方面对所选报道进行分析。
1、高层次结构框架分析:媒体定性
框架的高层次结构往往就是对某一事件的主题的界定。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会对重大事件拟定不同的主题,来组成一个连续报道。通过对媒体报道主题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到媒体在不同的时段内不同的报道侧重点,从而了解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度以及相关见解。
笔者对收集到的这一周内的新浪网中的相关报道主题进行归纳,在共收集到的214篇报道中,将大致关注的主题分为5类:即“7·23动车事故”过程(含事发、结果)、责任调查、善后处理、影响(包括对股指的影响和对国家信任度的影响以及网络流行语等)、教训及启示。各主题项分布见表1
首先,从报道总量上来看,在短短的一周内,新浪网对该事件的报道超过了200篇,不仅表现出了网络媒体的大容量性,同时也说明该事件的重要程度,有着高关注性。而新浪网在短短一周内的小型化的密集的连续报道也反映了新浪网的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
其次,对以上几个主题的报道情况的分析可见,对事发过程的报道所占比例最高,占据了33.2%,其次是善后处理以及影响,两者比例相当,都占24.3%,而剩下的责任调查和教训启示相对占比较少。通过以上数据,笔者认为新浪网对该事件的报道的高层次主题有三个:即事发过程、善后处理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上。然而对责任调查这一块的忽视也反映出了有关方面对社会缺乏一个负责的交代。
2、中层次结构框架分析:文本分析
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分析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包括主要事件、时间、消息来源、景况、口语反应、预测、评估、结果等。笔者根据新浪网报道样本的特点,认为报道框架的中层次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时间、消息来源以及报道角度。
首先,笔者对报道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见表2 :
从时间分布上看,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报道量猛升,为一个高峰点,24日以后,报道量逐渐有所下降,26号到27号处于一个平稳期,28号报道量又出现回升,达到一个波峰点,随后,报道量开始逐渐下降,数量逐渐变少。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的时效性是报道的特点之一,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的时间差越小,则新闻的时效性就越强。在这一周内,新浪网对该事件的报道数量密集,时间差较小,因此,新浪网的新闻报道与事件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几个报道量的峰点也是事件进展的关键时刻:
7月23日,事件发生时间较晚,因此当天的报道量比较少,且都是围绕事件过程。
7月24日,事件得到披露,新浪网集中报道的是事件的过程,包括人员伤亡等。
7月25日,报道在保持对事件本身的状况的基础上,逐渐转向善后处理的问题。
7月26日,报道重点转向温州动车事故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
7月27日,报道重点聚焦在动车事故的责任归因的主题之上。
7月28日,报道加大对事故责任归因的比重。
7月29日,报道集中于动车事故的影响与带来的教训上。
在一定的时间内报道什么样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受众对事件发展过程的关注和了解。新浪网在这一点上不同主题的报道时间的分布形成了报道的时间框架,从而引导受众对事件的进展有个大体的了解。
其次,笔者对新浪网的报道消息来源进行分析。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商业网站和自行采写两块均为0,这是因为《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业务管理暂行规定》,“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综合性互联网站,具备规定条件的,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业务,但不得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和其他来源地新闻。”因此,在以上数据中,商业网站和自行采写两项均为0。
此外,在新闻网站的转载量中,我们发现,其中央级新闻网站的新闻量要比地方级新闻网站的新闻量多17.3%,这是由于中央级新闻网站的新闻比地方级新闻网站的新闻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由此可见新浪网一方面十分注重消息来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都市报的转载量又比党报的转载量多出了38.8%,这是由于新浪网相比于中央级网站是面向广泛受众的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它的新闻来源除了要具备可靠性之外,也需要平民化。
最后,笔者对新浪网新闻的报道角度进行了分析。见表4
笔者将报道角度分为景况、口语反应、预测、评估以及结果这五项。从表4中可以看出,新浪网对温州动车事故的报道是以景况、口语反应以及结果这三项为主的,其中,口语反应又占据了最高的比例,而预测和评估则相对比较少。
所谓景况就是以消息为主的对新闻事件状况的描述,集中表现为对温州动车事故现场以及进展的描述性报道。口语反应是指事件当事人或者第三者对该事件的评论、预测和反应,在此次统计中,主要表现为四种人的反应,即当事人、遇难者家属、官方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该事件的评论、预测和反应。结果是由主要事件引发的非语言结果,包括主要事件的结果或当事人对主要事件采取的行动,在新浪网的相关报道中,其结果主要表现为动车事故中遇难者及伤员的结果以及政府官员对此次事件的处理结果。动车事故发生以后,受众需要第一时间了解到事发过程以及相关的结果,此外,由于涉及到人员伤亡,因此,相应的结果也是受众的关注点之一,在此基础上,新浪网着重对这三点进行报道,一方面满足了受众对事件发展过程了解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新浪网的市场利益,对这三点的报道的采集也提高了点击率。
结语
由于新浪网的市场化运行,使得它在进行新闻筛选与登载的时候,有了明确的市场性,其框架的选择和建构方式更加倾向于“人情味”框架,新闻生产者根据大众的口味和兴趣来编辑,从而赢取点击率。但网络媒体在采集新闻时,容易受到其他媒介的议程设置的影响,因为新浪网本身不具备自行采写新闻的能力,因此只有通过转载来扩大自己的新闻源,这样的情况下,新浪网新闻报道的重合度就比较高,同质性比较大。□
参考文献
①吴媛,《突发公共事件中“科学松鼠会”的框架分析》[J].《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