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有效地在国统区建立了自身的影响力。本文分析了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生存环境,认为造就其影响力的原因在于其高度重视读者及新闻的高质量。
【关键词】《新华日报》 读者 影响力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它始终坚守着其对读者“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愿为前方将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史迹之忠实的报道者记载者”,“为后方民众支持抗战参加抗战之鼓动者倡导者”的承诺,在读者中树立了其作为党报不可动摇的影响力,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指出“一家党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说到底就在于它在群众中和社会上所具有的影响力。”①这充分说明了影响力对党报的重要性。因此研究《新华日报》影响力形成的经验能为当今党报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以文本分析和史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华日报》在抗战陪都时期的影响力,再现中共第一份全国发行党报的魅力。
一、当时《新华日报》所处的媒介生态环境
任何一个媒介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讯息因素。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抗战陪都时期的《新华日报》,我们发现其发展壮大的优势及阻碍。其优势在于其一,《新华日报》地处抗战大后方同时也是国民政府临时首都,非常靠近信息源,保证了其信息的权威及准确性;其二,抗战前夕重庆地区的传媒并不发达,当地多为军阀办报,仅有《国民公报》《新蜀报》《商务日报》《济川公报》《西南日报》等五家报纸稍有影响。时《新华日报》创刊不足一年,且初来乍到,竞争力并不强,这也为《新华日报》提供了喘息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其三,沿海文化中心的陷落,迫得文化人及报人内迁,壮大了重庆地区的文化力量,繁荣了战时陪都文化,这也为《新华日报》提供了作者群和读者群;其四,经济中心的内迁使得重庆经济大为发展,为《新华日报》技术的提升提供了经济保障,同时也为《新华日报》间接打开了销路。阻碍便是国民政府实施的战时新闻管制。在战争的非常态环境下,国民党企图借新闻管制实行一党专政,统管舆论,严格的新闻审查连《中央日报》的编辑都苦不堪言。加之国民政府收买了除塔斯社以外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在华发稿权,所有的信息基本由中央社提供,信息来源单一,且传递不畅,真实性和客观性值得考量。
二、当时《新华日报》的影响力
现主要从受众规模、新闻质量两个方面来分析《新华日报》的影响力。
1、受众规模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后,在武汉总共出刊287期。1938年5月以前,销售量一直徘徊在一万二三千份,与老牌的《大公报》月销两万份比起来,在武汉报界仅处于中游。为了增加销路,《新华日报》从1938年2月到8月先后设立了山西、广州、重庆和西安四处分馆,同时分布在后方各地的分销处和经销处也加大宣传营销,到1938年6月,《新华日报》发行量逐渐上升,7月份突破两万大关②。到1938年10月武汉撤退前,最多达到三万份。迁移到重庆后,《新华日报》1939年初的销售数为二万左右。③
根据1938年的调查,《新华日报》读者中学生占24%,工人占19%,机关职员占17%,店员及救亡团体工作者占11%,军人和自由职业者占5%,外籍读者占2%。④填表人都是经常看《新华日报》的人,上述比例数也反映出《新华日报》广泛的读者群体。
《新华日报》创刊之日便设立了“新华信箱”,专事刊载读者来信,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副刊编辑吴敏在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信箱》中提出“凡是看本报的人,都是给本报写文章的人。”⑤此文发表之后不久,便有不少工人、学生、教师、机关职员等各种行业的人给报馆寄信和投稿,倾诉心中要说的话,叙述个人的见解、抒发感想。除“新华信箱”外,《新华日报》还在各地召开读者座谈会、建立读者会。
与此同时,《新华日报》还非常重视读者的意见,多次在报上公开征求读者意见,并注重与读者的互动。1938年4月5日在四版发表《答复读者意见的一封公开信》,综述读者一个多月来所提的意见。1945年1月11日创刊七周年纪念日时,《新华日报》在四版刊载《我们从读者意见中学习 本报创刊七周年纪念征求读者意见的总结和答复》,足见《新华日报》对读者的重视。以1939年为例,《新华日报》发刊一周年纪念,新华日报馆自1月3日起就在报纸第一版登载启事,约请读者提意见,其中一位读者在信中写道:“饭可以少吃一顿,《新华日报》可不能少看一张。”这种赞誉正说明了《新华日报》的魅力,其迅速在重庆打开了市场,站稳了脚跟。同时也有小商贩读者写信说,因为平时业务繁忙,只能深夜灯下伏笔撰写对报纸的意见,也可看出市民对《新华日报》的高度参与。
2、质量标准
报纸以内容吸引读者注意。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为读者提供的消息多是高质量的,这也是读者选择《新华日报》的重要原因。由于国民党严格控制,垄断消息,中央社成为了全国消息总汇。为了保证消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新华日报》多采用中央社的新闻消息,并在刊发时在前面加上“(中央社×地×日电)”的字样,显示其严谨的职业操守和态度。
同时为了保证信息来源的丰富,《新华日报》也经常撰写“本报讯”“本报特写”“本报专稿”,以记者的现场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记者活动范围受限,“本报讯”更多地使用在重庆市区新闻的报道上。而对敌后根据地的报道,《新华日报》比其他报纸都要权威。《新华日报》也采用“本报××通讯”“本报特派记者××”等方式来进行报道。且自1943年始,二版国内新闻版有关解放区的报道开始明显增多,位置也比较突出,还在栏目上开设了“敌后通讯”、“华北零讯”、“苏北通讯”、“冀中通讯”等,对敌后情况进行报道。
其次,《新华日报》的采编队伍也是高质量的。创刊初期,新华日报馆的建制学习苏联报馆的经验建立了编辑委员会,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编辑主任章汉夫。在具体编辑工作中,吴敏负责评论,石西民负责国内新闻,何云主攻国际新闻,楼适夷负责《团结》,徐涤新负责经济新闻,采访部主任则是专聘了《大公报》记者陆诒担任,另还有杨慧琳、刘述周、范元甄、张企程等。迁渝发刊后,陆续又加入了胡绳、夏衍、张友渔、林默涵、乔冠华、熊复、吴克坚、廖沫沙、于刚等重要人物。
可见,《新华日报》的编辑们或有着较高的学历,或有着较为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正是过硬的素质和专注的态度,才使得《新华日报》有较大影响力。
结语
媒介影响力是建立在受读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递过程实现的。《新华日报》在吸引读者注意力方面下功夫,通过征求读者意见来促进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好感;在提供给读者的服务上力求内容精致,形式丰富,独具特色,让读者建立起了对报纸的信任,变成了报纸的忠实读者。
“饭可以少吃一顿,《新华日报》可不能少看一张”是《新华日报》曾经取得的辉煌。这份辉煌是在战时的背景下铸就的,更显难能可贵。
【本文为重庆大学2011年中央高校优秀学生科研基金“重大敏感事件中我党党报影响力研究——以抗战陪都时期和新媒体时代为例”项目成果(CDJXS110
71130)】
参考文献
①郑保卫,《亲和力·影响力·公信力·竞争力——论党报改革发展的四个着力点》,《新闻研究导刊》,2011(1):11-14
②③④韩辛茹:《新华日报史1938-
1946》[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49、142、16
⑤吴敏,《我们的信箱》,《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
(作者:均为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