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代表公众自主自由意志的公民新闻也开始在我国互联网上逐渐发展壮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本文就我国公民新闻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公民新闻 网络 对策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其飞速的发展让人们见识到了时代的巨变。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开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与权利意识也日益增强。新媒体技术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双向的信息传播渠道。以往作为受众方的公众开始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很典型的表现在于公民新闻的出现。如9.11恐怖袭击、伦敦地铁爆炸案、温州动车事故等事件发生之初,普通公民往往比专业媒体更快做出反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各种网络通信平台发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影响事情的发展,彰显了公民新闻的巨大威力。
一、我国公民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参与公民新闻活动的多是普通民众,大多数人并无新闻知识积累及专业媒体从业经验,加之在这一块我国并没有规范的管制机制,因此公民新闻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此,笔者将我国公民新闻存在的问题划分为三大类:
1、公民新闻专业性的局限
(1)新闻采写技巧的欠缺。对公民新闻而言,参与者多是普通大众,对新闻采写没有多少认识和经验,他们往往会以普通人的视角来观察生活、记录事件。在采写新闻时,较为随意。业余记者的许多报道往往是即兴和巧合之作,没有一种强烈的职业责任感驱使其进行完整资料的搜集。①另外,公民记者新闻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报道中的语言、结构和思想内涵等与专业记者有很大差距。因此,公民新闻通常会显得缺乏专业新闻严谨的结构、逻辑和思辨性。
(2)新闻道德的失范。我国公民记者在从事新闻工作时常会带个人主观色彩,不够客观公正,甚至会过于偏激。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重大新闻事件中,情绪化的报道会影响公众的判断,甚至对公众产生误导。对新闻客观性的漠视,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量不全面、不客观的消息的传播,也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②
其次,公民记者报道的动机有时也并不单纯。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公民记者’”的周曙光就曾坦言,他所做之事只是为了成名然后赚钱。他甚至缺乏对新闻事件真正的热情与关心。当上访户围住他诉说“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