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国内电视领域竞争日趋白热化、收视率大行王道的现状,“情景再现”作为电视新闻弥补叙事断点、提升自身可视性与感染力的有效叙事方式,被广泛运用。本文拟从传播学、叙事学之视域澄清“情景再现”并非有违新闻真实,并就如何规范运用“情景再现”以保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新闻 情景再现 真实性
自央视《东方时空》推出第一批“情景再现”节目以来,“情景再现”这种方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受到了大量的质疑和指责,但这种叙事方式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在纪实类电视节目中得以广泛运用。当前备受争议的“情景再现”是指用“扮演”等虚构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设计,将曾经发生过却没有记录下来的情景、事件重现出来,并把它运用到非虚构的电视节目中去。而电视新闻中对“情景再现”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曾经的新闻场景或过去某一事件过程或细节进行复原、重现,其本质为弥补及时报道缺位造成的叙事断点,再度还原原本已经消逝的现场。
一、“情景再现”与违反电视新闻真实性的辨析
在进行“情景再现”申辩之前,需以电视新闻真实性的界定为前提。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是指电视新闻以新闻事实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是新闻细节(包含时间(when)、地点(where)、任务(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下称5W)存在、完整与准确的有机统一。然而,“情景再现”作为虚构叙事手法运用于电视新闻这类纪实节目是否影响新闻真实性的争议,将“情景再现”推向争议的风口浪尖。本文认为“情景再现”本身并非为令电视新闻失实的根本原因,理由如下:
“情景再现”是弥合电视新闻“叙事断点”的有效手段。从叙事表达“话语”出发,“断点”为叙事中的一种省略或空缺,在文字新闻中断点似乎无处不在。断是为了减少冗余,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消息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悬念式结构”等方式对“断点”的使用,都使断点恰到好处。与之相反,电视新闻以画面与音响为主,“断点”会使没有严密叙事逻辑的电视新闻画面之间产生他意,严重违背电视新闻将新闻事件完整、真实表达的内在属性。“情景再现”通过扮演场景和事件,有效协助电视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地表述。新闻真实性目前尚无统一界定,新闻本质上是一种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一件完整的新闻事实是由不同的事项构成,通常表现为新闻报道中的5W的完整。就叙事结构完整性而言,“情景再现”是弥补新闻镜头现场缺位,实现电视新闻完整传播的重要手段。
电视新闻是传播者主观选择过滤后的媒介真实。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得到普遍认同,即认为在大众传播极其发达的现代社会,受众通常接触到的、经过传媒(包括电视)等中介构建出的有选择加工后的拟态现实,其实质仅客观现实的部分内容。就传者而言,在电视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从选题、文案、拍摄、后期各环节无不渗透着电视新闻主编的主观倾向,在对社会议题设置进行选择性引导的同时,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包含电视新闻制作者世界观的媒介真实。虽然电视新闻中的真实是以新闻事件的客观存在为基础,以5W的完整、准确为表现,但这种真实是以媒介真实为前提,并非以客观真实为前提。因此,“情景再现”的失实应以是否有违电视新闻的对真实的要求为准绳。
“情景再现”陷入“审核陷阱”。“情景再现”以其弥补叙事缺陷、增强叙事张力的内在特性,成为电视新闻应对媒介竞争、获得高收视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然而“情景再现”的频繁、无创新地滥用,使电视新闻尤其电视专题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新闻类电视节目“舍本逐末”风气盛行,难以达到电视新闻所要求的新闻事件的客观存在、5W的完整、准确等基本媒介真实要求。著名的虚假新闻——“纸包子”事件、“后母虐童”事件即为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成都打假人第一人’刘江敲诈300家电视台”,其举报对象虽为广告而非新闻,但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电视信息把关人审核新闻事实及其它信源时的失职。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线人、热线电话、网络来源等电视新闻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新闻信息把关人一旦疏忽、失职,电视公信力便会受到严重影响。最终缺失审核的“情景再现”无疑会受到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诚然“情景再现”的过度使用,难免对电视新闻时效性造成巨大冲击,并使电视新闻不免有偏向猎奇隐私,流于低俗之嫌,影响观众审美观,从而对电视新闻真实性造成一定影响。但本文认为“情景再现”并非为影响电视新闻真实性的根本原因。要合理运用“情景再现”,需要做到的是将其使用规范化。
二、电视新闻节目中“情景再现”运用的建议
“情景再现”画面的处理应更加统一和规范化。首先,在进行“情景再现”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电视工作者对“情景再现”的使用提出了“适度”的原则,其中包括不能出现对话、基本上不用真人摆拍、以局部代整体等。如央视《科技博览》现在则很少使用“情景再现”,而在“真实”上下功夫。“情景再现”使用的谨慎不仅仅体现在“再现”部分的谨慎,随着观众文化水平和欣赏品位的提高,“再现”以外部分的制作也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包括对历史资料的考证、事物内在逻辑的挖掘、旁白或解说的表达都会比现在严谨得多。其次,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已经将在“情景再现”部分的画面打上“情景再现”或者“现场模拟”等类似字眼的字幕作为必需的技术规范严加要求。这种技术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对于新闻五要素不确定而造成的对新闻真实性的疑虑。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3D、特效等科技手段使“情景再现”得以延展与丰富,势必要求监管部门尽快在全行业对技术标准进行规范与统一,这种统一的技术规范将会对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情景再现”的创作应由对具体的再现转向对氛围的营造。在“情景再现”使用之初,大多数电视新闻还是停留在完全还原真实场景的阶段。随着民生新闻、新闻故事等软新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栏目开始积极探索,已从追求完整还原新闻事件具体场景转移到一种情绪的渲染和氛围的传达。周兵执导的《梅兰芳》的拍摄中,完全没有还原人物当时存在历史的场景、道具和背景,而是用一条飘舞的带子制造了一个虚拟的却足以引起观众认同的历史氛围和情绪。
坚守新闻底线,提高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新闻的本质是真实,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制作新闻的基本要求。当前,激烈的竞争、电视机构的庞杂、从业人员专业的缺乏与道德的失范使“情景再现”成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导演”新闻场景、谋取私利的工具。作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有责任从自身做起,坚持良好的职业操守,维护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为此,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强化电视新闻业务学习与运用,不断增强自我约束力,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组织电视新闻报道。同时还应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将“情景再现”对氛围的营造,适时运用到电视新闻制作中,以增进受众对新闻事件了解,实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①朱羽君、雷慰真 著:《电视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②孙凤毅,《“情景再现”在新闻专题节目中的应用》[J].《现代视听》,2010(12)
③马云云,《简论电视新闻中的“情景再现”》[J].《新闻记者》,2009(1)
④赵文晶、陈秀玮,《电视民生新闻:在故事化的叙述中坚守新闻的真实性》[J].《国际新闻界》,2009(11)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