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广播节目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由服务“大众”变为服务“小众”,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广播的参与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并反过来影响着广播节目的形态及深度。
【关键词】广播 参与方式 改革
广播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二次崛起,艰难爬坡的过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的三十年间,广播的参与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着广播节目改革发展的进程。
一、写信参与促使广播节目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的广播还没有完全脱离文革时期内容风格单调、套话空话连篇的套路,声调高亢、语气生硬,单向灌输是这一时期广播的特点,这种内容、语气、语调让听众无从参与、不敢参与。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语气和蔼、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开始逐步流行。除了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报道新闻事件之外,广播的服务功能开始凸显。198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节目,在节目设立之初,就根据节目定位勾画了主持人的形象,比如:“说话要温文而雅,语调要甜、软、轻、美,以服务的态度出现在听众面前等等。”正是主持人不同于以往的表达方式,让台湾的听众产生了亲切、信赖的好感。《空中之友》开播20天,就接到一位台湾听众的来信,希望帮忙寻找大陆亲人的姓名和地址,经过努力,除病逝者,其余几十人全部找到。渐渐的,台湾听众的来信越来越多,或寻求帮助,或谈心聊天、或咨询政策,而解答听众来信成了《空中之友》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听众和主持人之间通过信件交流的方式开启了广播一个全新的时代,亲切平等的主持人取代了高高在上的播音员,节目也从高嗓大腔的简单说教过渡到传递信息、平等交流的本质。节目设置开始强调贴近性和服务性,主持人尝试用更接近生活的语言表述方式,拉近传播者和听众的距离。人们不再单纯地把广播视为政策宣传的工具,广播人也开始学会如何从受众的立场看待语言传播,如何适应与满足受众的期待,如何把广播变成传播、交流的载体。
二、电话参与使广播的功能由信息传输向情感交流、服务娱乐扩展
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开始,广播进入转型期。节目由录播改为直播,形式由单纯的信息传播向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服务、娱乐功能转变。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此之前已先行一步,当时的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桥头堡,迅猛发展的商品经济要求广播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传统我播你听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珠江经济广播的节目设置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模式,以大时段的节目为载体,通过主持人灵活地将新闻、资讯、服务、娱乐等各种话题熔于一炉,并且开通热线电话与听众即时交流。可以说热线电话把听众参与广播的深度推向了一个新境界。
广播兼容了电话所具有的人际传播的特色,以热线电话为桥梁,主持人和听众可以象朋友一样双向交流,缩短了“播”与“听”之间的距离,使得听众对于一档节目、一个主持人的忠诚度更高。热线电话的广泛应用拓展了节目的辐射空间,主持人可以飞越时空与远距离的参与者交谈。最初的热线电话参与以点歌和夜话节目为主,人员流动性大,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困惑,使得这类节目有着庞大的参与群体。湖北楚天台的点歌节目《吉祥鸟》一度成为收听率最高的一个节目,主持人刘虹也因此获得全国“金话筒”奖。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夜话节目更是把热线电话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听众通过热线电话述说人生困惑、情感烦恼,寻求生活上的帮助和感情上的慰藉,广播夜话节目主持人较好地扮演了这一角色,一根细细的电话线就能把听众和主持人连在一起,达到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共鸣。
除了点歌和夜话节目之外,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以帮忙导购为主要内容的节目,听众不用再东奔西走,借助电台主持人的信息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搜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信息。以这几类节目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广播真正褪下了“说教”的外衣,以平等、交流的姿态出现在听众面前。广播传递信息、解读社会、沟通情感、娱乐的功能显露出来;广播的贴近性、服务性、伴随性优势凸显出来。
三、短信参与拓展了听众参与节目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节目和听众的互动
1992年12月,英国沃达丰公司通过GSM网络从一台电脑将一条短信传递到一部手机,标志着手机短信的诞生。但直到2000年,中国才开始推出手机短信业务,在随后的几年中,手机短信呈爆炸式增长,一度占到了全世界短信量的1/3。广播与手机短信的结合应运而生。
短信平台借助最新的无线通讯技术,建立以短信形式为主的交互平台,实现了电台和听众之间即时、自由的沟通与交流。短信内容常被作为节目起承转合的重要环节,通过主持人和听众的互动推动节目进展。
河南南阳电台的《短信咖啡屋》将广播节目和手机短信巧妙结合起来,在直播节目中播出一些好玩、有意思的短信,受到了很多听众的喜爱。通过短信,使听众参与即时互动节目更为快捷和经济,一些原创短信在编辑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同的个性特征,或幽默搞笑,或饱含哲理,因其篇幅短小,语言也更加凝练,真正把汉语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对于很多参与者来说,当自己的短信通过节目公开传播时,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这种感受又促使了更多的受众参与到广播媒体的即时互动之中。大家暗暗较劲,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短信更加精彩,让主持人能够念出来,这种“竞争”使得广播节目本身由于这些短信内容的播出而变得更加精彩。与热线电话相比,手机短信不受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全天候的沟通,而短信平台全景式即时互动也使得主持人和听众之间的交流更加充分。
四、互联网的普及让广播的参与方式更有针对性、更加多元化
广播和互联网结合之后,具有了跨越时空的传播能力,由于计算机强大的记忆功能,彻底克服了广播节目稍纵即逝的缺点。即使听众错过了收听时间,可以从互联网上点播收听。互联网时代,广播的听众从被动到主动,广播节目不再是你播什么我听什么,听众在网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点播节目。
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同步,广播的参与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QQ空间、QQ群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节目发展的需要。2010年11月18日,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开通搜狐官方微博,开启了国内广播电台与微博深度合作的先河。与传统的电话参与和手机短信参与相比,通过网络参与节目更具有“虚拟性”,满足了网民既想“表达”又想“隐身”的特殊心理。另外,互联网和广播的结合让听众的参与变得更有针对性,不同的节目和不同的主题,能够更好的吸引有着相同兴趣爱好和类似审美取向的人在节目中交流。参与方式的变化促使广播节目逐渐“窄播化”、“类型化”,向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受众传播他们需要的信息,满足这类人群在生活、审美、情感等方面的要求。
由于受媒体传播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广播在与其他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广播又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如何以积极进取的姿态与第四媒体联姻,充分利用因特网技术手段,发挥广播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使广播在新一轮的媒体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是摆在广播人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未来广播在传播资讯和信息的同时,将变成一种服务,一种体验,而未来的广播互动方式也将由服务大众向服务小众转变,由“千人一面”变为“量身定制”,摆在广播人面前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①谢琪瑛,《试论对台湾广播语言风格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http://www.cctv.com/anchor/compere/0053/200307
25/8.shtml
②刘菡,《浅谈广播直播节目主持人对短信平台的运用》,《光盘技术》,2009(1)
③张晓岩,《广播电视受众短信参与的危机与出路(上)》,《新闻记者》,2005(9)
④党雪莹,《广播2010——蓄势而动 亮点突出》,《媒介》,2011(1)
⑤童妮燕,《湿新闻或成媒体未来方向:单向广播变成双向互动》,《互联网周刊》,2010年03月23日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