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的心理援助有助于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是确保相关群众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本文阐述了在紧急时刻广播媒体实施心理“救灾”的独特优势,广播的心理援助在各种突发事件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突发事件 广播 心理援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通常情况下,当人们遭遇突然发生的灾难或令人难以接受的意外事件时,往往会出现心理失衡,在这样的特殊时刻为他们提供及时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就是心理援助。有效的心理援助有助于帮助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是确保相关群众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因此,突发事件发生时,各部门在做好物质方面援助的同时,如何实施心理方面的疏导,进行心理“救灾”也十分必要。
如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6年我国东部沿海遭受台风“桑美”袭击、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中,有关方面都曾直接进入现场开展心理援助,但由于心理咨询师的不足,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这时,广播媒体就有了实施心理“救灾”的优势。
1、从公共危机爆发后个体应急反应来看,他们心理的不安程度极高,甚至达到瞬间的非理性。个体判断能力受到情绪、时间点和个体相关度等影响,从整体来看,很可能达不到日常水平。这样,非常容易出现信息饥渴下的心理恐慌。①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如汶川大地震等,由于电力设施受损、运输中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发行、传输受到严重影响,而广播因为自身的灵活性成为了地震灾害中最有力的媒体,能及时提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安抚了人心。
2、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或多或少都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问题,继而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失衡和紧张状态的人对声音异常敏感,对有吸引力的声音极度渴望,这就体现了广播的抚慰功能。
3、提供心理援助的广播节目让人产生集体归属感。美国广播界在卡特里娜飓风报道结束后的调查显示,受众选择在飓风中收听广播的原因包括“使我觉得是这个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与一些其他的人保持联系”,“可以使你忘却危机恢复常态”以及“让你感到不孤单”等。②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感的建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因此,利用广播节目提供心理援助既符合广播发展规律,符合受众心理,也具备在突发事件中提供心理援助的条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1、应对“集体恐慌”。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例。当时,随着SARS的爆发,人们开始关注致命传染疾病流行时个人生存问题,开始担心自己和自己所关心的人是否会感染SARS;很多人表现出惊慌、无助、逃避、恐惧等行为,人们开始异常在意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稍有不适就忧心忡忡;很多人想吐露自己对SARS事件的内心感受,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等。在这种情况下,在广播节目中可以介绍政府控制SARS的最新动态,重点介绍已治愈和已有效控制病例,同时为听众提供科学知识以便他们能够应对由于SARS事件引发的心理刺激,帮助他们树立战胜SARS的信念,帮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由事件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和悲伤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调整,最重要的是学习到应对危机事件的有效策略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2、应对“集体焦虑”。以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遭受冰冻雨雪灾害为例。焦虑的人群包括因铁路、公路停运而滞留他乡的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因冰冻雨雪灾害而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的灾区人民及相关人员等。他们不了解灾情还将持续多久,不了解自己何时才能返回家乡,不了解日常生活何时才能安定下来、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心理压力急剧增加,焦虑情绪一触即发。这个时候的广播心理援助则可以从安抚群众情绪,提供准确的铁路、公路路况信息着手,帮助情绪过激的人冷静下来或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让大家明了,虽然当前情况困难,但国家从上至下都在努力战胜困难,必将尽快帮助他们重返家园,重建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家园。
3、应对“信息缺失”引起的恐慌。以1999年厦门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台风袭击为例。当时台风强度之强、危害之大属几十年不遇,厦门市民慌乱,甚至是恐慌,尤其是由于台风阻断暂时无法与亲人取得联系的人们,这时广播的心理援助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厦门台打通了原节目时段,制作全天候的“抗击台风特别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连线相关部门、连线在一线采访的记者,多角度播发受众最为关心的信息,同时冷静、清晰、有条不紊地解答听众所遇到的难题。有一位的士司机的妻子怎么也联系不上出车在外的爱人,不知他在狂风骤雨中的安危,因此产生了期待性焦虑,主持人在耐心倾听完她的叙述后,首先稳定她的情绪,告诉她情况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糟,爱人手机打不通可能因为手机没电了或者网络方面的问题,接着马上通过直播播报信息,请这位司机师傅听到后尽快与家里取得联系,这位妻子的情绪逐渐恢复平静。在节目中,主持人为听众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实际帮助,为他们提供了积极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知识,支持他们为应对事件所做的各种努力。
4、应对特殊情况下的心理援助。以发生在厦门的一起成功劝导自杀者的事件为例。事发当天晚上10时许,厦门电台直播室接到一个意味深长的电话,说“活着太没意思了”后就挂断了,主持人马上意识到这位听众情绪低落,可能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于是马上根据来电号码回拨这位听众的电话,几经努力接通之后,主持人不动声色与他交谈,“遇到什么事情了吗?”“我们可以帮助你吗?”“这么晚了,你在什么地方呢?”一方面提供心理支持,另一方面了解到该听众的位置在环岛路海边,随即请导播联系到派出所值班民警,请他们尽快赶到事发现场以阻止事态发展。在有效的心理疏导之后,这位听众打消了轻生的念头,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人生旅途中的不如意是不可避免的,应积极面对、积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用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应对挫折。
心理援助是一项科学、细致的工作,因此对节目主持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关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真挚的关怀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和被爱。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对方,并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和体验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的被理解感。
2、保持冷静。在突发事件中,人们通常根据他人的行为方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主持人应该通过冷静的语言和清晰的思维,让当事人感到安全、可靠和有希望,让他们逐渐冷静下来。
3、善于倾听。在广播心理援助中,倾听既是对听众(求助者)的尊重,也是为了充分了解情况。节目中与听众交谈并倾听他们的谈话,通常具有以下三种心理效果:第一,通过交谈,听众可能对自己的问题及如何处理逐渐明确朗来。有时候听众也会注意到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从中找到解决方案。第二,交谈能使人的情绪变得开朗起来,让他把心中积郁一吐为快,具有心理治疗效果。第三,用心倾听,能获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③
4、把握技巧。实施广播心理援助时的受众毕竟与普通听众在心理状态上有所不同,因此很多时候要特别注意说话技巧。比如,在帮助有自杀意念的听众时,可以这样询问:“一个人在经历非常痛苦的事情时,有时候会产生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你有这种感觉吗?”但是这样说就不妥:“我知道,你有自杀的想法,是吗?”又如,在帮助因突发事件丧失了亲人的听众时,诸如“别哭了”、“别难过了”这样的劝慰显然是无效的,因为这是对哀伤功能的忽视,不利于当事人的心理健康。主持人应该意识到,哀伤对当事人重建心理平衡、恢复自我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这时可以表达“我能理解——”。另外,主持人语言表达要积极、明确、具体,在询问听众所遭遇的困难时,注意避免情境性重复伤害,要始终记得,心理援助的目的是为求助者减轻心理压力,而不是引出或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事件的细节,也不是了解或确认他们在事件中所遭受损害的细节。
5、掌握知识。广播业界向来推崇主持人朝专家型发展,在与受众交流中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是必要的,唯有如此,在实施广播心理援助、在面对求助者时,才能冷静面对,及时舒解他们所遇到的心理难题。
当然,不可否认,广播心理援助目前只能解决一些浅层次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其他个例性的、深层次的疑难心理问题尚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直接介入,面谈咨询。但是,当发生突发事件,群众急需心理“救灾”的时候,在广播节目中开展心理援助也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因为人们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同样需要重建心灵家园。□
参考文献
①于运全、姜加林 主编:《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研究》,外文出版社,2008:161
②王宇,《广播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的作用》,《现代传播》,2008(4)
③肖永春、齐亚丽 主编:《成功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