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如何做到“精、深、特”

2012-12-29 00:00:00林橙
新闻世界 2012年1期


  【摘 要】校报要克服自身劣势,在新闻报道中突出“精、深、特”,打造精品栏目,彰显文化特色;加强深度报道,挖掘新闻内涵;强化理论传播,发挥科研优势。放眼社会,参与竞争,大胆创新,以师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加以引导,从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关键词】高校校报 新闻报道 “精、深、特”
  当今,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把握和引导舆论既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能为高校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高校校报在担当高校党委行政“传声筒”的同时,应该在传播信息、下情上传、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校报要克服自身的劣势,出版周期长,可以求深;信息容量小,可以求精;新闻时效性差,可以求特。在新闻报道中突出“精、深、特”,突出新闻信息文化的先进性、思想的深刻性及信息的整合性,充分体现大学精神特质,传播和推动优秀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打造精品栏目,彰显文化特色
  目前,像《中国青年报》等之所以受到很多高校师生的喜爱,关键在于它抓住了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校报要找准切入点,创设特色栏目,在关注高校教学改革、科研发展的同时,重视与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事情。推陈出新,推出精品文章,打造品牌栏目,扩大知名度,提高校报整体水平。
  立意角度要新。高校校园不可能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发生,更多为周期性的活动,校报要做的就是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件中挖出新鲜的主题。每年新生入学、校运动会、军训、教师节、优秀毕业生颁奖、暑期社会实践等,都是常规的工作,这就要求校报记者要用新角度推出符合师生口味的作品来。如《中山大学报》的“中山人”,刊有深度的散文、杂文、随笔,作者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师或学者,能启发智慧、娱情怡性。
  结合时政热点做评论。校报的受众,无论是学校的行政部门,还是在校师生,他们希望了解到真实的、健康的新闻及权威的评析。很多校报都有“言论”栏目,如就高校发展、教学改革、考研、出国留学、就业、教工生活、子女教育等师生颇感兴趣和关注的话题,刊登师生的真知灼见,并在此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点评,加以正确引导。
  关注受众切身利益。校报要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给予师生更多的关注,站在师生的角度,挖掘、选择、报道新闻,密切关注师生工作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反映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工作中的困惑,开设栏目倾听师生的心声,拓展沟通渠道,这样师生与校报就会产生情感共鸣,会主动关注报纸。如《浙江工业大学报》开设的“工大人的一天”,记录普通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通过一天一段人生故事给受众以启发。《浙江师范大学报》的“校园达人”,记录那些不断超越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人的奋斗足迹,同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图文精品化。高质量的校报应是精品图文、精品设计、精品印刷的统一体。在版面上应生动而富有变化,善于用大气、生动的图片来展示生活。可以插入一些有创意的图画,增强文字表达的效果。如《沈阳工大报》曾开辟“漫画天地”,用漫画的形式反映热点问题,轻松幽默,很适合现代大学生的口味。
  二、加强深度报道,挖掘新闻内涵
  校报无法在时效性上与电视、广播、网络一较长短,但对新闻事件表层信息的获知并不是受众阅读新闻的唯一目的,他们也希望不只是看到事件的过程和表象,希望能够获得更充实、深入的信息,这就应该拓宽报道范围,在“深度”上下功夫,认真做好报道筹划,做出有亮点、有深度、有高度的专题,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效果。
  聚焦受众关注的事件。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校园媒体服务的主要群体对新闻的需求远不止发生在校园内的事情了,编辑的眼光势必聚焦于大众关注的事件,在新闻报道与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每年都有一些贫困生进入高校,记者在关注学校职能部门出台了哪些措施的同时,也可反映贫困生的状况,如从贫困生勤工俭学、自力更生,面对贫困是否心理出现失衡以及如何解决等方面,将高校的新闻素材与社会的需求进行了很好的对接。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校报记者可以进行透视性的全方位报道,还可以通过多种体裁文章的相互配合,策划出相关的话题讨论,将相对枯燥的内容用鲜活的素材激活,在实现传播新闻性的同时,打造思想性。
  深度挖掘背景资料。校报要弥补新闻时效性差的缺陷,就要从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从背景资料方面挖掘,让受众知道更多的新闻背景。如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活动中的先进工作者或者教学科研工作突出、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师,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三好学生”,或者是师生员工乐于奉献、救死扶伤等方面的典型都是深度报道的好题材。编辑在编发稿件时,还可以加编者按,配发评论等加以引导。比如每年的三好学生表彰会,等报纸印出来,新闻变成了旧闻。把报道的重点放在三好标兵的人物报道上,或者是探讨分析今年三好学生们的共性,指出其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以述评性报道的形式刊出。这样做出的报道肯定会更深刻。
  开拓新闻报道。正如一位资深报人所言,在今天,“独家新闻”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它还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方法。要力争对同一新闻事件,挖掘比别人更深入的新闻事实,阐发出新的观点。校报应从会议、文件、发言、交谈及日常活动中,挖掘出师生关心的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从校园生活小事件中挖掘大精神,通过新闻特写、图片新闻、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受众。
  三、强化理论传播,发挥科研优势
  高校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推进与经济社会的全面互动合作。高校校报要利用大学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趋势,推动并宣传学校科研工作,让其成为高校校报的重点和亮点。
  强化理论传播。新形势下,师生最需要的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作品。高校校报应拓展自己的办报空间,主动适应新环境,在校园与社会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充分发挥理论方面的优势,把学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教研科研,通过通俗理论文章表现出来,增强社会各界对高校的了解,也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协作,更有利于扩大校报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主动提炼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社会应用问题,带动资源、平台、队伍的整合,一方面满足了高校内高层次的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充分照顾到报纸的媒介特性,让受众能自己去感知和辨析。
  发挥科研优势。在新形势下,很多高校坚持“服务地方、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一些地方院校从适应性服务向引领性服务转变,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合作,立足区域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对策研究。向地方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有重大价值的参考,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文化和科研在引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构筑文化高地,及时把先进的学术文化观念和最新的学术文化成果传播给社会,充分发挥高校在这一方面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巨大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强公共政策和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文化创新和引领水平,推动地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校报人只有进一步更新观念,放眼社会,参与竞争,大胆创新,才能引领舆论,以师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受众,不断将高校校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①李庆林,《拓展报纸的理论传播功能》,《传媒观察》,2005(11)
  ②王继武、谭安群,《论高校校报的深度报道》,《江汉大学学报》,2002(1)
  ③张波,《高校校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新闻爱好者》,2009(12(上半月))
  ④沈芸,《论高校校报的周期特征及传播对策》,《新闻知识》,2010(11)
  ⑤龚妮峰,《从报道内容看校报的亲和力》,《新闻天地》,2010(8(下半月))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报》编辑)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