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考

2012-12-29 00:00:00张旺斌
新闻世界 2012年1期


  【摘 要】本文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个论断出发,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涵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性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以及民族性文化未必具有世界性这两种情形。最后,讨论了中国文化在“民族性与世界性”语境下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 民族性 世界性
  1934年,鲁迅在《致陈烟桥》中谈论木刻艺术时说到:“我的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的风俗,街头风景,就是为此。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有些学者将其中观点概括为“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之后此观点颇为流行。
  然而,鲁迅的这段话并非是关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观点陈述。“地方色彩”是一个文学艺术概念,“民族的”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政治、历史或人类学概念。“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论调。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
  “民族性”是指族体人格,即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操、习惯及行为方式。①从文化方面来讲,“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于共同文化之中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通常由同一民族的价值、信仰、道德、伦理、理想、礼仪、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语言文字等因素构成。本尼迪克特认为,每种年代久远的文化发展都赋予其成员特定的“心理定向”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民族性相对稳固,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变化。现代社会中,文化的民族性具有开放性,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各种文化不断汲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性,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民族性是一个相对的具体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例如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从其思维方式、视听符号、表演动作上都会有所体现。
  而关于文化的“世界性”,何星亮指出,它是指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②文化的“世界性”这个概念基于文化的流动性,它进行着跨地区、跨国家以及跨文化的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始出现。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对生存终极价值的思考,这些都构成了文化中具有世界性的问题。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民族性的文化可以转化为世界性的文化,在聂危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