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语”看新闻报道的话语建构

2012-12-29 00:00:00杨华
新闻世界 2012年1期


  【摘 要】新闻报道是“话语”,是意义的框选和建构。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新闻报道,选择了“词语”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将词语在新闻话语建构中的作用归纳为定性、渲染、规范、预设等四个方面。文章认为,新闻话语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从而使得纯粹的新闻客观性成为不可能。
  【关键词】话语 新闻话语 词语 新闻客观性
  所谓话语,指的是说话者或作者在某个语境中运用语言系统表达个人思想情感或实现个人意图的口语或文本。①在传统语言学理论中,语言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意义系统。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正式提出了“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而后,荷兰学者梵·迪克又最早将话语分析的方法运用于新闻话语的研究当中。至此,语言不再是封闭的表层结构和表层意义,而与社会环境产生了交汇,具有了生成和解读社会、政治、文化及历史环境的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话语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新闻报道,其最基本的元素是语言,因而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叙事话语来进行认识。新闻制作者总是积极地运用语言技巧来认识和“再现”现实世界,因而,新闻报道中的语言不仅仅是其本身,同时也是观点和立场,是意义的框选和建构。它在传送信息的同时还要在社会认知、社会交往、社会权力等方面发挥功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依据梵·迪克的《作为话语的新闻》,话语分析存在两个层次:文本分析与语境分析。而其中的文本分析就是从语句形式、意义和言语行为等层次对话语进行建构。②本文将重点通过对词语的分析来探讨新闻话语的文本建构。
  一、词语与新闻话语建构
  词语,即“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③词语的意义是多功能、多维度的,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1981)在他的《语义学》中就将语言符号的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包括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射(折射)意义、搭配意义、主体意义等。这样一来,词语的选择与运用,就成为作者表达主观态度的最简洁、最常用的途径。并且,词语功能的强大,很多时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纳粹主义之所以能渗入人民的血肉,靠的是一些单词、词组和语句的结构,靠着广泛、机械而又不自觉地重复使用它们达到百万次以上。”④
  当词语的意义进入到新闻报道的语境之中,就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成为文化体系的价值索引,为进一步的话语修辞建构行为提供理据与动机。以下从定性、渲染、规范、预设四个层面对词语在新闻话语建构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1、定性
  “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新闻都是断言性的言语行为”⑤,会主观地给报道对象贴上标签,将其类型化、意义化。比如,《北京晚报》2007年11月6日的一则报道中,用“习惯性崩溃”来描述火箭队惨败出局。在此,“习惯性”作为状语来修饰“崩溃”,就承担着重要语用意义,不仅表达了火箭队的“再一次、又一次”失利,同时体现出的是作者戏谑和讽刺的主观态度。又如,新闻报道中经常用“和谐”、“协调”、“良好环境”等宣传性强、带有价值定向的词语把政府和“正面”绑在一起,建立起稳固的意义关系。此外,在灾难报道中,“冲天干劲”、“坚强领导”、“重建家园”等词语频频出现,使得灾难中“只有英雄,没有灾民;只有感动,没有伤心”⑥。
  2、渲染
  渲染即夸大的形容。在新闻报道中,一些词语的使用常常会使得原本的新闻事实被人为地夸大甚至歪曲。比如,特困户脱贫、下岗职工重新就业、辍学学生上学等等事件,媒体在报道时大多都要描述他们在“恩人”面前“连声道谢”、“赞不绝口”、“深深鞠躬”、“泪流满面”、“长跪不起”等等,从而对政府或某部门、某领导作一番“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