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打造精品,需要平时多留心、深入基层抓活鱼、抓好细节描写,有精品意识,与编辑进行良好沟通。文章通过作者多年采写的亲身体会,分析了记者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
【关键词】留心 深入基层 细节描写 精品意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记者来说,如果每天浮在表面,坐在办公室里,很难写出好文章。这些年的新闻实践,让笔者感觉如果记者做到了多留心、到基层、抓细节,有精品意识,就容易写出令人难忘的稿件。
一、平时多留心
记者应该是个有心人,凡事要多留心,才能发现好新闻。人常说,记者是杂家。因为记者采访时,需要了解被采访对象的一些信息,这样才能更容易拉近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交流起来更加畅通。同时,了解一些背景知识,这样写起来才会更有选择性地使用材料。
除了了解各种知识外,记者还应该多关注当前宣传的重点。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平时要多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一些新出台的政策,关心每个阶段的宣传重点,这样才能和上拍子,跟上步伐,甚至走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前列。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上下都开始关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媒体也开始相关宣传。当时,笔者就考虑有关这类题材应该是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城市的都市类报纸,笔者认为从民生角度,从普通人的生活来反映大变化更为合适。于是笔者便开始留心这方面的新闻线索。
2008年11月20日,笔者随淮北市濉溪县相关单位到偏远的双堆集镇去采访有关留守儿童的一个经验交流会议。会议间隙,笔者通过一位与会的当地人,了解到镇上一位老人几十年坚持记日记,当时就感觉是个很好的社会新闻,便要求朋友陪同采访。次日在《淮北晨刊》上刊发了《八旬农村老翁50年456本日记 大事小情见证沧桑巨变》一文。文中通过老人流水帐式的日记,从几分几元到改革开放后几千元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家庭收支记录情况,反映出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就凝聚在普通百姓那柴米油盐的琐碎记录中。文章小切口,大主题,见报后广受好评,此稿后被评为2008年度安徽省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自从四川农妇熊德明向总理温家宝讲述了丈夫作为农民工“讨薪难”一事后,农民工的生态状态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要到当时的淮北市劳动保障局采访,了解农民工的情况。在采访民工讨薪难以及政府如何帮民工讨薪的同时,笔者也主动了解在淮北市务工的农民工的其他情况。2005年底,笔者了解到许多地方的政府只是简单为民工讨薪,而淮北市已有不少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为万余农民工办理了工伤保险,给农民工兄弟一个更大的生存保障,这在全国都是一个比较先进的做法,便当即认为是条好新闻线索。随后通过细致采访,写出了《我市万余农民工有了工伤保险》一文,此稿后来在《人民日报》华东版头条刊发,新华社驻安徽记者站的记者也专门打电话咨询相关情况。该稿后被评为2005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除了上述情况,笔者还认为记者应该处处留心。作为记者,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思考。2005年教师节那天,笔者看到上学路上有少小学生都手抱大束鲜花,甚至有家长代为运送。不少花店里都挤满了中小学生,他们相互攀比,为老师买花,有的小学生买的鲜花价格高达200多元一束,这已偏离教师节尊师重教的本意。就在笔者发现这一情况并到花店进行采访时,又看到不少同行也带着孩子在买花。随后笔者采访了花店、学生、家长、老师和校长,随后写了《教师节:如何看待鲜花背后的童真?》稿件见报后,几位同行打电话来说,自己带着孩子买花,却没有想到要做个新闻出来。此稿后也被评为淮北新闻奖一等奖。
二、深入基层抓活鱼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要想抓到活鱼,就要多深入基层。尤其是现在中宣部提出“走转改”,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响应号召,积极深入基层,从基层汲取营养,挖掘新闻资源。
2003年教师节前,笔者便想做一些有关教师节方面的新闻。当时考虑本市媒体大多在做市区的一些优秀教师的宣传,如果笔者也这样做,不可能出彩。笔者便要求到一些偏远的农村或山区学校采访。随后了解到在当时淮北市濉溪县新蔡镇龙脊山上的小李庄小学是全市唯一一个复班式教学,学校唯一的教师是民办教师李自发,他26年如一日,在一间教室里为大山里的孩子传播文明的火种。由于在大山深处坚持教学,十分贫困,李自发一直未娶。了解这一情况后,笔者深入大山深处进行采访,在教师节前写了《一座大山 一条黑狗 一个铃铛 一群孩子龙脊山书声朗朗》一稿,见报引起当时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师节那天,时任淮北市委书记王邦杰专门冒雨来到小李庄小学看望李自发,并与10多名孩子一起在大山深处举行升国旗仪式,这也是学校26年来第一次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后来,社会各界关注李自发,他被转为正式教师,并在濉溪县城找到他的另一半。此稿见报后,受到不少报社领导和老师的称赞,后来此稿被评为淮北新闻奖一等奖。为了做这篇稿件,笔者先后两次到龙脊山小李庄小学。当时龙脊山景区尚未开发,几乎没有什么好路可走,而且当时也没有班车,加上秋季多雨,山上泥土较粘,十分难行,前去那里采访十分不便。值得庆幸的是,正是由于坚持深入基层,笔者才发现了这个好的新闻线索,才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个新闻奖。
2004年,市劳动监察、地税、财政等部门对全市的劳动用工情况进行联合执法检查,笔者与其他媒体的记者一同采访。之后,其他媒体记者很快离开,只等检查结果。但笔者在跟随联合执法人员检查时,发现不少用人单位负责人为了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显示自己的政绩,少报漏报瞒报养老保险人数和缴费基数,而这种情况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此,笔者根据深入基层采访的情况,采写了一篇700余字的短消息《“政绩”损害了职工利益》。消息见报后,市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批示相关部门要严肃查处,责令相关单位立即补缴职工的社会保险。此稿后被评为安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三、要有精品意识
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好的新闻线索、题材同样是时不可失,要有精品意识,不能浪费好线索、好题材。
树立精品意识,就要在接触到一个较好的新闻线索时,能尽快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对稿件精雕细凿,反复锤炼。精品意识,首先要体现在对新闻事件细节的把握上。比如《一座大山 一条黑狗 一个铃铛 一群孩子 龙脊山书声朗朗》一文,我在采访时就发现小李庄小学条件十分简陋,上课下课用的是一个破旧的铃铛,李自发老师每天到学校时他养的一条黑狗相伴左右,下课了狗就成了学生们的玩伴。我就有意识地在稿件中融入这些细节,来反衬大山深处一位教师的艰辛和坚守。
同样,在《八旬农村老翁50年456本日记 大事小情见证沧桑巨变》一稿中,我想到了注意运用细节来打造精品。在老人众多的日记本中,日记本大小不一。原来最初家中穷,老人就捡些香烟盒、罐头瓶商标,然后自己用针线装订在一起当日记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中生活好了,老人开始用上了精美的日记本。同时日记内容从托上海知青捎回的棉绸布要全家人省吃俭用一阵子,到花几元钱为生产队购买生产工具,再到后来土房子翻盖成瓦房、继而再盖楼房,买农机、家电等,通过这种类似流水帐式的记录,从几分钱到十几万元,真实地反映老人眼中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正是通过这样的细节,才让这些老百姓的大事小情见证了沧桑巨变,让这篇800字的消息里体现了30年的厚重历史。
除了对细节的把握外,有了好线索,笔者认为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及时与领导和编辑沟通,共同打造精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实际工作中,有些稿件新闻价值很高,但由于在实际采写甚至是编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瑕疵甚至是硬伤,影响到稿件的质量,令人遗憾。如果记者在采写时与编辑做好交流沟通,就会减少这些失误,做到精益求精,让好的新闻事件体现出应有的新闻价值来。
2009年正月,市劳动就业局组织百余家用工企业的招聘人员,租用10余辆大客车赶到劳务输出集中地——濉溪县南坪镇的大集中,把万余个适合村民的岗位送到农村大集上。笔者冒着严寒到现场深入采访,并就这一信息及时与编辑沟通。一开始,编辑认为是普通的招聘会,新闻价值不大。笔者一直解释这类招聘会在省内尚属首次,而且这种就业大篷车开进农村大集是一种新型的就业服务方式,深受用人单位和村民的欢迎。经过笔者解释后,编辑部也认为这是个好新闻,又电话提醒笔者在现场采访时应该注意哪些。笔者随后采写《我市万余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 就业大篷车开进农村大集》,此稿后被评为2009年度安徽新闻奖二等奖。
2010年5月28日,我到市司法局采访法律援助工作,无意间听到淮北市司法局正准备组织淮北市的民营企业到白湖监狱去开展招聘活动。企业招聘是常事,可到监狱去招聘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这不仅在淮北市是首次,在全省也是率先。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线索,便马上与相关领导联系采访事宜。通过细致采访,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很快形成一篇只有700余字的短消息。同时笔者立即与编辑部勾通,谈谈自己对这个新闻事件的看法,请编辑专门帮助笔者对稿件进行精雕细凿,考虑到每一个细节,确保不出现硬伤,甚至标点符号都不能出现失误。此稿后来也在获得2010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一座大山 一条黑狗 一个铃铛 一群孩子龙脊山书声朗朗》这一标题,也是我当时及时与领导和编辑沟通,最后领导和编辑帮我拟定的标题,让稿件增色不少。□
(作者:冯冬梅,淮北日报社《淮北晨刊》记者部主任记者,副主任;耿雪洁,淮北日报社《淮北晨刊》记者部记者)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