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他是一个对农业技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20多年后,他成了秀山县闻名遐迩的农技专家。
市金银花专家大院专家组成员黎江国,在“百果园”里华丽转身。
半路出家,体育教师结缘果树专业
1985年9月1日,秀山县宋农职业中学。
开学第一天,体育老师黎江国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堂课。
看着学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黎江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在这一天迎来转折。
“小黎,下课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身后有人呼喊,黎江国回头一看,是校长杨忠庆。
“小黎,你愿不愿意担任农业实践课的指导教师?”黎江国走进校长办公室,杨忠庆问。
当时,这所临时改建的农业职校专业教师奇缺,新增设的果树栽培学专业课找不到任课老师。
“农村的确太需要专业人才了。”黎江国琢磨了一两秒钟,说,“行!”
这个连苹果树都不认识的“门外汉”,从此和农业技术结了缘。
1986年,从果树农技师培训班毕业,黎江国踌躇满志,回校上课。
可新工作一开始,他就遇到了难题——学校条件简陋,连学生实践基地都没有!
一所农业职校,没有实践基地怎么行?
为了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实践,黎江国找到附近果农,挨家挨户做工作。
黎江国磨破了嘴皮,终于说服几户果农同意学生到果园里上课。
可是,“寄人篱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一连几天辗转反侧之后,黎江国终于有了主意:“找不到实践基地,我就自己建一个!”
1986年10月,“秋老虎”发威,炙烤着群山。
校园旁的小荒坡上,黎江国挥舞镰刀,在满山荒草中开出一片空地。
镰刀过处,阵阵热气扑面而来,熏得让人喘不过气。
黎江国顾不了这些——他要把这里变成果园,变成学生学习农业知识的实践基地!
没有工具,他就掏钱买回了锄头、镰刀;没有经费,他就从每个月120元的工资里挤。
每天放学后,他就扎进地里,一干就是几个月。
黎江国的妻子不乐意了。“柴米油盐哪样不花钱?你几个月都不回家,自己地里那么多农活,让我一个人怎么做?你说这日子还咋过?”
面对妻子的埋怨,黎江国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一声不吭。
功夫不负有心人。黎江国的举动感动了学校师生,大家纷纷加入拓荒队伍。经过近一年开垦,近40亩果园终于成形。
1987年9月,又一个新学期开始。
第一次走进实践基地,高二学生杨再群在果树丛中兴奋不已。下课后,他向黎江国要了30棵油桃树苗。
从此,杨再群喜欢上了果树种植。现在,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果树大户,每年仅出售水果就能进账四万多元。
此后20多年中,近千名农业技术人才从黎江国的果园里走出,其中上百人成了杨再群式的果树大户。
桃李满园,“土专家”圆梦“百果园”
2003年9月,黎江国所在的学校更名为秀山县职业教育中心,同时搬迁到位于县城的新校区。
离开老校区的前夜,黎江国独自走进果园,抚摸着相伴多年的果树,回味着果园里的苦与甜,心中五味杂陈。
第二天,他带着30多棵果苗来到新校区。
为了给果苗“安家”,黎江国又忙开了。
刚搬来的几个月,每天一放学,学校围墙外就会响起“哐当哐当”的石头碰撞声。
那是黎江国在开垦荒滩。
几个月下来,黎江国捡了十几卡车石头,硬是将学校外的河滩变成果园。有人给新果园取了名——“百果园”。
一些当地乡亲慕名而来,请教果树种植技术。黎江国从不拒绝,总是耐心地为乡亲们指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提高学生和果农的技艺,黎江国多次自费到湖南、广西等地考察。经过多年的探索,黎江国研究出一种最适合秀山气候环境的混合泡剂,掌握了不易生根树型的嫁接诀窍,还编写了《金银花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茶树栽培与管理》等数本乡土科技教材。
2008年,黎江国接到一份聘书,他被秀山县科委聘为金银花专家小组成员。
这年8月,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秀山20万亩金银花产业项目。
黎江国在“百果园”里练就的绝活,现在派上了更大的用场。
2009年6月,接连不断的阴雨天,让金银花种植大户蔡凤廷愁得直跺脚——他的金银花生了蚜虫。万般无奈之际,他拨通了黎江国的电话:“黎老师,怎么办啊?我种的三亩金银花生虫了!”
第二天,黎江国赶到蔡家。
“这是治蚜虫的药,还有治白粉病和褐斑病的,都给你了。”黎江国递给蔡凤廷一包药剂和配方,“我在‘百果园’试验过,效果挺好!”
几天后,黎江国再次接到蔡凤廷的电话。
“黎老师,太感谢了!”蔡凤廷高兴地说,“你的药剂真是太神了,金银花树上的蚜虫都死光了!”
进入专家小组后,黎江国每年都会定期到各乡镇指导,将自己的一身绝活倾囊相授。对乡亲们的求助,他更是有求必应。他的足迹已经遍及秀山所有乡镇,培训农民三万多人次。
2010年冬季的一天,黎江国又一次接到蔡凤廷的电话。蔡凤廷说,想请黎江国再去看看他的金银花。
“又遭虫了?”黎江国愣了一下,赶紧出了门。
走进蔡家,却见院子里摆了一桌酒席。
“黎老师,今天我们家杀年猪。”蔡凤廷笑脸相迎,“请你吃饭你肯定不会来,我才想出这么一个主意。”
黎江国只好坐下来。尽管天气十分寒冷,但他感到心里挺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