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村里有了党群俱乐部

2012-12-29 00:00:00蒋红兰瞿雪松
当代党员 2012年5期


  □ 2011年10月17日,秋雨滋润着连绵群山。
  武隆县仙女山镇龙宝塘村,乡亲们大多没有下田。
  以前遇上这样的天气,他们不是聚在一起打麻将,就是窝在家里睡觉。
  而现在,乡亲们却聚到一座农家小楼里,看书、下棋、切磋种养殖技术。
  楼前,挂着一块亮晶晶的招牌:党群俱乐部。
  “可别小看这牌子!”乡亲们七嘴八舌地说,“有了它,村里打牌赌博的少了,干群关系和谐了,就连产业也兴旺起来了!”
  小小俱乐部,为何能如此“神奇”?
  
  “真空”
  
  2007年12月的一天深夜,龙宝塘村。
  夜风很冷,时任村支部书记(现任仙女山镇统战委员)冉晓明却浑身发热。
  沿着黑黢黢的田边小道,他正在逐一走访村民。
  前些天,村支“两委”商议决定,要将村里一块河滩地改建成池塘。为此,冉晓明必须挨家挨户征求村民意见。
  从下午忙到次日凌晨,冉晓明的任务还剩一大半。
  “我们村地广人稀,要每家每户走完,起码得花两天时间。”冉晓明抹了一把汗,摇头苦笑。
  在冉晓明的苦笑中,一个农村党建难题露出了冰山一角。
  在辽阔的山区农村,群众居住极为分散。巨大的空间阻隔造成服务群众的“真空”。
  从最后一户村民家中出来,冉晓明抬手看表:已经是次日凌晨3点。
  “通知基本靠走,宣传基本靠吼——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走在田间小道上,冉晓明陷入沉思:如何才能填补“真空”,为乡亲们服好务?
  此后数年,冉晓明一直在寻找答案。
  
  初创
  
  2009年的一天,借助集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机会,冉晓明开始筹划一件大事。
  “乡亲们,你们找党组织办事方便吗?”一次学习后,冉晓明向在场的30多个村民发问。
  “我家到村委会太远了,一点不方便……”乡亲们实话实说。
  “说得好!”冉晓明说,“为了方便服务群众,村里想建一个党群互动平台,名字叫党群俱乐部,大家说好不好?”
  “要试了才晓得哟!”乡亲们异口同声。
  说干就干。冉晓明腾出两间房作为俱乐部场地。
  同年9月,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龙宝塘村在三个组建立了党群俱乐部。
  俱乐部里,各种农业科技期刊和科普读物一应俱全,乒乓球、象棋等体育用品也样样不少——这些物件,看得乡亲们直眼馋。
  党群俱乐部入会全凭自愿,会长由民主选举产生,盛长明等三人被选为会长。在农闲和休息时间,俱乐部为群众提供学习培训、项目指导、扶贫助困、休闲娱乐等多种服务。
  “又是一个花架子。”俱乐部成立之初,村民朱禄均并不满意。但几个月后,他改变了看法。
  “俱乐部成立几个月,就帮助平整了村口隧洞附近的通道,修好了村里的灌溉渠,还帮助贫困村民贺成树、孙本立补好了漏雨的土房……”朱禄均掰着手指头说,“俱乐部是真心实意为我们服务的!”
  很快,30多位乡亲加入了俱乐部,党群俱乐部在服务群众这块“真空”破开了一条缝。
  
  涟漪
  
  2009年11月13日,仙女山镇党政办公楼。
  镇村干部鱼贯进入镇会议室,抬头就看到一条横幅:“武隆县党群俱乐部试点工作座谈会。”
  会议开始,时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赵培江(现已调任重庆市农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走上讲台。
  “在服务群众方面,仙女山镇首创的农村党群俱乐部具有积极意义。”赵培江郑重宣布,县委决定在仙女山、双河、黄莺等三个乡镇进行党群俱乐部试点,条件成熟后推广到全县。
  一个月后,武隆县双河乡高峰村。
  刚刚整修一新的村级公路上,40多个党员和群众聚集在一起,神情激动。
  “高峰村党群俱乐部的第一仗打赢了!”人群中,党员李永万大声宣布,“今后不管村里谁有困难,只要群众说一声,俱乐部一定鼎力相助!”
  七天前,高峰村成立了党群俱乐部。俱乐部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整修村里的公路。
  同高峰村一样,三个试点乡镇的几十个行政村迅速成立了党群俱乐部。
  在试点的同时,武隆也出台了党群俱乐部的“标准配置”——实现“五有”,即有标牌、有设备、有功能室、有室外活动场地、有文娱用品。
  经过试点和规范化建设,党群俱乐部具备了推广条件——从2009年至今,党群俱乐部已经建立了464个,全县自然村覆盖率达到了100%。
  
  “多面手”
  
  2010年,仙女山镇石梁子村。
  农舍外,75岁的老农吕清寿拧了拧自来水龙头。
  自来水“哗哗”涌出,老人的眼泪也涌了出来。
  以前,吕清寿每天都要到几公里外去背水。得知这一情况后,石梁子村党群俱乐部捐资1898元,为老人接通了自来水。
  这样的故事,只是党群俱乐部服务功能的一个缩影。
  “作为农村基层的创新结晶,党群俱乐部有潜力成为综合性服务平台。”俱乐部出现之初,武隆县学习实践办公室负责人李勇泰如是说。
  基于这种潜力,武隆为党群俱乐部量身打造了“五大职能”——教育学习、文娱教化、信息集散、帮扶关爱、民主监督。
  职能健全了,一座综合性党群服务平台随之崛起。
  2012年3月,龙宝塘村小坝组。
  行走在连绵500多亩的厚朴田边,冉晓明满心欢喜。
  在小坝组党群俱乐部推动下,65名会员联动起来,相继发展了310亩无公害蔬菜、500亩厚朴和54亩高山冷水鱼养殖。
  “经过几年发展,俱乐部现在什么都管。”冉晓明欣慰地说,“产业发展、社会风气、扶贫助困……在俱乐部推动下,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有了很大改善。”
  在武隆,这样的变化正在发生——截至2012年3月,党群俱乐部共举办返乡农民工专题培训班600多场,培训农村劳动力2.7万人,收集和反馈群众建议3000多条,发展种养殖业上万亩,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300多场次……
  
  集锦
  
  九龙坡:社区微博为群众解忧
  “您的快乐,请告诉我们,让我们彼此分享;您的难题,请告诉我们,让我们共同面对;您的烦恼,请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分担;您的困惑,请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解读。这里是每位社区居民的家。”
  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山街道中南村社区微博上的这段话,在居民张庆玲眼里,有着深刻含义。今年,一直失业在家的她从社区微博上看到广泰纸制品厂的用工需求,经过社区推荐,张庆玲成功地在厂里找到一份库管工作。
  “上次我们建议修居务公开栏,后来真的修了。”居民余秀英感慨道:“以前以为这微博是开起耍的,搞形式,现在看来不是虚的。”尝到微博便捷服务带来的甜头,余秀英成了社区微博的忠实粉丝,哪里下水道堵了,哪里存在卫生死角,她都会拍照发到微博上。
  近年来,九龙坡区委组织部因势利导,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网络党建工作,把微博作为宣传窗口、工作阵地、服务平台,引导一些单位、乡镇、街道、村社纷纷开通微博,在党员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公开透明、高效沟通的服务桥梁。
  
  璧山:“灯盏工程”让无职党员动起来
  在璧山县,无职党员几乎占了党员总数的52%。为调动这一群体的积极性,璧山县创新活动平台,积极开展“灯盏工程”。
  各村(社区)党组织根据本辖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服务群众的实际需要,结合辖区内无职党员的年龄、文化、特长等实际情况,相应设置了“照明灯”、“警示灯”、“信号灯”、“助航灯”、“环保灯”、“节能灯”、“应急灯”、“消毒灯”八个“灯盏”岗位。
  目前,璧山县已有13000名无职党员认领了“灯盏”岗位,成为照亮自己更照亮别人的“明灯”。
  
  忠县忠州镇:“开放日”倾听群众“烦心事”
  忠县忠州镇开展“有事您说话”为主题的“村(居)民开放日”活动,为服务群众搭建起一座桥梁。
  一是重宣传。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组建宣传队伍,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舆论载体,开展集中学习,增强党员干部参与的自觉性,通过发放宣传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为全镇顺利开展“村(居)民开放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重调研。“问计于民”,前期制订“村(居)民开放日”活动调查表,主动调查了解村(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动员社区信息员到村(居)民中了解各类信息和村(居)民需求,为发布信息、通报工作做好准备。截至目前,共收集意见建议160余条。
  三是重落实。做到“有问必答”,针对村(居)民提出的需要解决或协调解决的事项,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现场给予答复和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承诺解决时限,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建立台账、明确领导、及时反馈,并及时督查办理进度,每周向党政班子例会报告,及时将办理情况在公示栏上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