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栋成
春分时节。阳光从破旧的窗户照进房子,老支书戴着老花眼镜在大声朗读几个月前的报纸。
台下有打瞌睡的,有谈家事的。前排几位老大爷不停地吸着旱烟,屋子里烟雾弥漫。
没等老支书读完报纸,就有两人走了:“不读了吧,我还要犁田呢!”
这是一个农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的真实场景,也是以前农村党组织活动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这种状况,从2007年8月以来,万州区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通过城乡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手拉手”活动,激起一潭春水。
农民党员进城过组织生活
地处七曜山区的地宝土家族乡地宝村是万州区的偏远穷困村,村里党员大多年老体弱,对党组织的各种活动都不太感兴趣。村支书张远生说:“在家党员大都忙着农活,党支部搞活动请都请不齐哟。”
党员们也有自己的说法,一位老党员直言:“组织生活不就是念念文件、读读报纸,有啥开头嘛。”
变化发生在2008年9月初。有一天,张远生通过喇叭向党员发布通知:区发改委机关党委和我们结为“亲戚”,邀请我们进城过一次组织生活。
“是不是哟?”“不可能哟?”村里党员觉得这事挺新鲜,但又不太相信。
9月17日,区发改委机关党委派出一辆车,专门来接地宝村的10名党员到城区过组织生活。
这是一次特别的组织生活。10名党员参观了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线,实地观看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第一次住进了大宾馆。
参观结束后,10名党员与区发改委的机关党员进行了座谈和联欢。一位老党员激动地说:“说来不相信,这是我第一次进万州城,组织生活原来可以这样过呀!”
此后,区发改委机关党员多次“上山”,帮助地宝村理清发展思路,引进特色产业山胡椒。
如今,地宝村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水泥公路直通村里,连接到家家户户,村里人用上了自来水,修起了便民桥……
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万州区共有1096个城乡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实现了全覆盖。
党员专家助农增收
黄柏乡向泥村被称为“柑橘村”,柑橘是上千农民的“摇钱树”。
可从去年开春以来,成片的柑橘染上了褐斑病。看着日渐枯黄的树叶,村民们愁眉不展。
这时,村党支部想到了结对的区农委机关党委。他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区农委机关党委打去了求救电话。
2011年4月7日,区农委机关党委党员干部和农技专家一行13人来到向泥村,与向泥村党支部共商防治对策。
由于病害面积大,为保险起见,区农委机关党委一方面派专家实地把脉,一方面派干部到市柑橘科研所问计求策。经过多方诊断,终于找到了病根。紧接着,农技专家挨家挨户指导村民施药,防治褐斑病。
临走时,几名党员拉着这些专家“亲戚”的手不放:“这样的活动对我们太重要了,今年增收有望了!”
连续三个月,利用党组织活动时间,区农委的党员专家深入村里,给村民讲解果树技术,并蹲点帮扶指导,全村的柑橘褐斑病完全治愈。
“当年,全村柑橘产量增加50%以上,人均增收1000余元以上。”村支书黄永华兴奋地说。
同向泥村一样,全区医疗卫生、农牧渔业等城市党组织选择了56名专业技术过硬的骨干人才下乡结对,开展技术解答、技能培训等系列服务活动。11个科教单位先后组织170余人次入村举办技术讲座。
党建指导员驻村帮扶
三年前,九池乡泉活村还是个贫困村。“当时村里不通公路,只有一条机耕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支书吴昌和回忆说。
“手拉手”活动开展以来,泉活村和区城乡建委结成对子。很快,城乡建委派出精兵强将,对泉活村进行了一次摸底调研。
“泉活村基础设施薄弱,路不通是最大的问题。”为支持泉活村搞好基础设施,城乡建委党委决定派助理调研员邓异忠到该村党支部任党建指导员。
随后,区城乡建委等有关部门筹集150多万元建起一条“建泉路”。“我一直住在村上,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泉活村的变化。”邓异忠十分高兴地说。
如今的泉活村完全变了样。整洁的农民新村,宽敞的绿荫大道,清风扑面,瓜果飘香,水塘鱼跳,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村民们都说:“区建委与我们‘手拉手’,好戏还在后头呢!”
五年来,万州区开展的“手拉手”活动结出了丰硕果实:超过4000万元的党建资金、物资流向农村地区,城市党组织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532件,整修公路237公里,改造农村电网惠及1156户村民,资助贫困户子女上学2200余人,新修和扩建医疗点17个,40000余名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