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荐书

2012-12-29 00:00:00
财经 2012年8期


  新经典
  《农业与工业化》,张培刚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2月
  这是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的代表作,原为其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是英文原版,配以中文导言。
  张培刚在青年时期,历经六年实地调查,于1945年10月用英文完成此书。由于它是第一部从历史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著作,后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农业与工业化》系统论述了农业与工业相互依存的动态关系,以及农业对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基础作用。
  
  《刺桐梦华录: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苏基朗著,李润强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古时期闽南泉州社会经济史研究。“刺桐”是泉州古称。作者从经济繁荣、空间因素与组织制度等三方面入手,阐述中古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社会经济状况。
  学界对泉州的研究,一般集中于中外交通史、艺术史、地方史及社会政治史等方面,但由于缺乏可量化的经济史料,对五代宋元泉州的兴起等问题尚缺少可信的解释。本书借鉴西方学者的古代经济及城市发展理论,采用历史学、经济学多种方法,深入探讨了中古闽南经济和地方发展。作者认为,“闽南模式”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因为“闽南的例子表明,从中国古代经济中揭示出的基本经济原则,与现代经济发展逻辑并无本质矛盾”。
  
  知识与情趣
  《法治与党治:国民党政权的司法党化》,李在全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
   本书以晚年孙中山、徐谦、王宠惠、居正等人为论述点,按时间先后分阶段叙述了司法党化的理论与实践,并对司法党化的论争及其原因做深入考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民国时期中国司法体制的外来性与本土性如何纠结一体,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其作用。
   上世纪20年代,党权政治在中国兴起,使得清末以降,特别是北洋时期试图建构现代宪政法治国家的努力方向为之一变,国家与社会、公域与私域逐渐分离的趋向也因之逆转,公权力得到空前扩张。全能主义党权政治贯彻到司法领域,要求根本改造北洋法统所确立的司法不党、司法独立原则,司法必须纳入“革命政党”的政治之中:一方面利用党权政治资源推进司法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全能主义政治的统治力。司法党化正是顺合司法政治化诉求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美)沈大伟著,吕增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1月
  作者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密歇根大学政治科学博士,现为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主管亚洲研究中心并任中国政策项目主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研究中心客座高级研究员。
  本书客观分析和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分析框架和预测,同时对近2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思想上的建设举措进行详尽分析,在此基础上判断中国共产党实际上一直处于转型即收缩与调适的过程之中。
  本书概述西方许多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三种主要预测:崩溃、维持现状和民主化。但作者本人并不赞同这三种观点,他认为中国将会走向一种“折中型国家”。
  
  《波德莱尔》,(法)帕斯卡尔·皮亚著,何家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
   夏尔·波德莱尔,法国诗人、散文家、美学评论家。他的诗集《恶之花》标志着西方文学的思想感情与写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因其思想的复杂与丰富,他成为后世不同流派竞相争夺的精神领袖。本书通过细读波德莱尔的文本,勾勒还原出诗人无尽探索的一生。书的下半部精选了波德莱尔对同时代文学家的批评,展现出他作为美学评论家的现代魅力。
   本书作者帕斯卡尔·皮亚是法国作家、记者、学者。他于1938年开始新闻生涯,加缪曾把《西西弗神话》题赠给他。1943年他参加抵抗运动,并成为地下报纸的总编辑。巴黎解放后,皮亚潜心文学研究,著有《波德莱尔》(1952)、《阿波里奈尔》(1954)、《地狱之书:从十六世纪到今天》(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