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社会资本一年后,昆明市口腔医院(下称口腔医院)上下一片怨声。
抱怨者既包括收入大幅下降的医务科、财务科员工以及预防保健科的护士,也包括收入增加、且升任院长助理的副主任医师湛渝。
湛渝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去广东的民营医院发展。他对口腔医院过去一年改革的评价是“不伦不类”。
本是改革先锋的口腔医院,转而羡慕起兄弟医院。
其中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市一院)引入国有企业参与改制,但新的投资主要用于新院区建设,在“老院老办法”的承诺之下,医护人员的利益未受触动。而昆明市儿童医院(下称儿童医院)则因未找到外部投资者,干脆保持原状。
昆明因城市扩张,医疗资源短缺,而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以继续投资建设更多公立医院,于是推行公立医院的股份制改革。此举本意在引入社会资本,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但是现实反差却凸显出这场改革的尴尬之处:政策制定者强调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视社会资本为补充,且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致使社会资本无法获得收益或补偿,没有投资动力;即使引入社会资本,在现有事业单位体制未松动的情况下,医疗人才流动受阻,既有的利益格局难以打破。
昆明的改革,折射出拥有较多医疗资源的大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的普遍困境。
市场化选择
2010年2月,昆明市被卫生部确定为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四个月后,昆明公布了《公立医院改制实施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并明确市第一院、儿童医院、口腔医院三家公立医院作为股份制改造试点。
具体而言,改制医院资产经审计评估后,作为政府资产入股,另一方由市政府选定后,以现金入股。双方以出资额为基础计算各自所占股权比例,政府股权原则上不得低于34%。
昆明的此种做法,一度被看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有关公立医院改革,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观点认为,医疗是公共产品,应着重其“公益性”,进而提出加大财政投入,由公立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
另有持不同观点者则表示,对于医疗应该细分。除了公共卫生、教学和科研、福利性基本医疗之外的医疗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应该引入更多社会资本举办医院,以增加医疗服务的市场生产供给。
在中央层面,倾向于主张“公益性”。卫生部强调建立“公共的和公益性的供方”。2012年3月5日,卫生部部长陈竺针对公立医院改革再次强调“公益性”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就昆明而言,其采取股份制办医院的路径,更多出于现实需要。
作为省会城市,昆明集中了云南省最主要的优质医疗资源,但昆明的老城区相对狭小,医院多集于此,随着城市的扩张,新城区缺乏医疗资源的矛盾突出。财政难以承受动辄超10亿元的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成本,“给政策”成为自然选择。
最终,昆明市“借鉴之前职工参股和完全拍卖等政府全部退出的改制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按照保留存量、引进增量、增资扩股模式”的改革思路,以图实现“在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上实现净增长”。
民资进入障碍
良好的愿望之下,改革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时至今日,在昆明的三家试点改制的公立医院中,只有规模最小的口腔医院引入了社会资本,完成了改制,并实际运营。
2010年底,昆明市国资委下属的昆明市医疗投资有限公司与通策医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60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