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手段促中美基建合作

2012-12-29 00:00:00王军
财经 2012年8期


  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中外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有关中美经贸、金融与投资合作的问题时表示,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困难和摩擦,需要通过合作的办法,进一步发展中美之间的双向贸易与双向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中国将投资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扩大美国工人的就业。这是一举双得的事情”。这一积极表述引起中美两国经贸人士的广泛关注。
  
  中美基建领域合作前景宽广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方官员曾多次表态,向美方传递了类似的信息。今年2月,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举行的“中美经贸合作论坛”上,就如何扩大中美双边经贸关系提出建议,双方可通过已有机制,加强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鼓励两国企业积极寻找在高速铁路、公路、港口与码头建设、电网改造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商机。
   再早一些时候,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中国美国商会2011年岁末答谢晚宴上表示,在深化中美合作方面,鼓励两国企业积极寻找在高速铁路、公路、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合作的商机来深化双方的合作。同时,中国很愿意将持有的大额美国国债转化为对美国的投资,尤其是投向美国的公路和地铁修整建设,并希望这能给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他还指出,投资将增强中国与西方经济体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化解美国对中国将持有的巨额美债作为一种政治武器的担忧。
   可以预见,在这样密集的政策宣示下,中美在高铁、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有望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拓展。
   美国属于高度工业化国家,内部需求相对稳定,但金融危机之后面临增长动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在失业率居高不下、需求乏力的背景下,美国希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基建等公共部门支出无疑是增强复苏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此外,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机械设备、电器仪表等产品需求,而美国在这方面技术水平及制造潜力很大,对于拉动其国内相关产业振兴也有很大的好处。
   另一方面,美国多年来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老化和建设滞后等问题,长期缺乏资金和国家层面的策略来修整不断老化的公路、桥梁、下水道系统、学校和机场,尤其在高铁建设和高速公路维护等方面的需求较大,很多铁路、公路、地铁和码头等原本高质量的设施都需要翻新和修整。
   而中国恰恰在这方面既有较为成熟的技术、装备和相对低廉的设计、施工人员,还有较为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及在国际工程承包方面的竞争力。中美在基建领域的合作,恰好可以互补性地帮助美国改善部分基础设施老化陈旧状况,也可以助其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还可以帮助美国减轻债务压力,实乃一举数得。
   同时,中国拿转化为资本的资金到美国的一些地方进行投资,必然会雇用一部分美国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美国的就业。据美国经济学家的统计,每投资100万美元在基建产业上,将换来17个新的就业机会。
   在2011年初,笔者也曾提出“把中国持有的部分美国国债变为对美基础设施投资”的设想(见《财经》杂志2011年第3期“中美需要‘债转股’”),认为有必要创新和调整中国对美投资的思路,以自身所持有的部分美国国债做抵押,以抵押贷款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于美国的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以此带动和扩大中国国内各种机械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乃至劳务的出口,进一步拓展和扩大我国内外需求的空间,以主动增强和提高我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
   现在看来,这一具体设想和建议在当前仍具有迫切性和重大战略意义,它是两国互利共赢之举。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对美国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之外,对于中国而言,它有助于间接提高国债收益率,实现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促进我国自主创新,从长远来看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利益。
  
  以金融合作促基建合作
   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明确提出,两国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并使这种合作与金融合作相联系”。那么如何更好地使中美基建合作和金融合作相联系,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我国目前庞大的外汇储备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笔者认为,除上述“债转股”的思路之外,还可尝试通过国际金融合作等多种创新方式使用外汇储备,重点投资美国及其他有市场、有意愿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供选的具体路径和金融政策工具包括:
   一是鼓励国内商业银行向美国或其他国家商业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国外商业银行得到人民币贷款之后,既可以经由外资金融机构向其国内基建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用于购买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中国设备、技术、零配件、原材料乃至劳务;也可以向中国央行购买美元,以后再逐年偿还中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的本息。由于人民币目前仍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继续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也是化解中国外汇储备庞大规模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是加快发行人民币债券。通过鼓励美国等外国金融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熊猫债券”)的方式,把央行的超额储备借给外国投资者,使其可以用于支付各项来自中国的采购。到期时他既可以拿美元,也可以拿人民币向中国还本付息。这不但可以消除购买美国国债所伴随的各种风险,特别是汇率风险,而且可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三是通过私募基金等渠道对美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投资。长期以来,当我们对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战略性行业进行股权投资时,美国等很多国家往往比较敏感,会设置重重障碍和各种门槛。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间接渠道,比如中投公司可通过做美国私募股权基金的一般合伙人,或者可以委托一些国际性的公司来管理资产和营运基础设施,以规避这种门槛设置。
   四是发起设立股份制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通过与美国或其他目的国合资合作,建立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采用市场化运作,吸引有志于此的国家和企业投资,与目的国的各类金融机构一道,在互相竞争、协调合作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服务,降低该领域投资成本,加快建设和完善目的国所需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通道等基础设施,为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五是设立针对基础设施行业的海外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可由金融机构或大型企业发起,并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海外产业投资基金要充分整合现有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和资源,将国内外优势充分地结合与发挥,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中国企业承接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经济是结构性互补关系,中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只有充分利用各种双边机制,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才能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未来应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合作方式,借助丰富多样的金融手段,以创新形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双方利益交融、互利双赢的合作。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