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是老年居民日常开支的现金流,需要安全、稳定、保值和支持生存性。在人们退休之前,养老金是一种被锁定至退休之后使用的专门储蓄,其中一部分需要投入市场,通过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保值增值目标。
应该看到,养老基金入市不是冒险和投机,而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进步和挑战,体现为三个必要性和四个必要条件。
入市投资大势所趋
第一个必要性是促进企业创新与社会进步。
从工业化的“土地、资本、劳动”三要素的发展模型,对接信息化“储蓄、投资、创新”三要素的新发展模型,其结点是劳动和储蓄。只有劳工待遇脱离了简单再生产阶段,有了满足当期生活和发展需要的薪酬,并包括养老金和部分剩余,社会才能真正开始进步。
首先,广大劳动者用他们养老储蓄的一部分,通过股票市场向优质的或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投资,由此形成公众识别优质或创新企业的能力和社会力量。然后,再将优质或创新企业的部分利润分配给他们的投资者,使人们在用尽人力资本后,在老年享用资本利得,同时产生老龄人口消费、纳税和投资的能力,即老龄人口红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入一个和谐、健康、有生机的状态。 1980年美国《国内税法》第401条的(k)款规定,雇主和雇员向个人账户的供款,享有免交和延期缴纳所得税的待遇,由此形成著名的“401(k)计划”,与1974年规范雇主养老金计划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相得益彰,完善了美国的养老金结构,即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统筹老、遗、残社会保障津贴”与覆盖50%劳动者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为此,美国联邦政府每年让税总额约达900亿美元,职工在领取养老金时征缴个人所得税和收益税,约占社会保障税的2%。
一般而言,养老基金市场化运营中,个人自主进行资产组合,收益率约为1%-7%。2007年全球养老基金达到高峰,即31.9万亿美元,其中约有17万亿美元属于美国;2010年底全球养老基金回落至31.1万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养老基金达到18.89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63%,是美国GDP的120%,约为美国家庭资产的40%以上。
近20年来,美国养老基金与中国GDP同期同比增长,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国人民也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养老基金增值了。这带给中国执政者的挑战是,如何也让中国居民的养老金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以保障民生为根本出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二个必要性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推进资本市场文化建设。养老基金是居民老年的“养命钱”,一旦入市,居民就是股东,他们不但要参与决策和信息披露,也有权根据民法原则要求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做出一定行为”,以维护他们的产权和收益,这个力量是巨大的、正义的。以至于没有哪个政治家敢拿养老金开玩笑,他们要么拒绝谈养老基金入市(害怕和无能),要么艰难地去规范养老金市场(勇敢和负责),在养老金市场姑息养奸等于自找麻烦。
目前,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能否制裁华尔街避开股东利益疯狂“圈钱”的金融“强盗”行为,是其进步或倒退的关键。对于中国政府而言,能否站在公众利益的立场上,发展和规范股市,也是进步和倒退的关键。
中国已没有退路。严重的人口结构和老年赡养负担,中国必须学会通过市场投资获得养老金增值收益。若只靠公共部门带头吃纳税人和财政收入,以此来解决养老金问题,是没有出路的。
二是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在良性循环之下,被锁定的养老基金具有雪球效应,可从几千、几万、几十万到百万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养老基金应当占个人终生资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