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的知识和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能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生命价值的了解与感受,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人,而健康的人应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由于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特点,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依据,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
一、立足课堂,营造和谐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是充满情感的课堂,语文教师的专业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加具有优势——亲和、善于交流、容易沟通,更能和学生达成情感上的默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以人为本,热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渐渐对教师产生信任感,长此以往,还会很自然地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提升学习的效率。
二、利用教材,丰富心理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课文展现的是人物的美德,这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例子;《轮椅上的霍金》、《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海伦·凯勒》等课文讲述了不向命运低头,在逆境中奋起的成功人物的故事,他们是学生励志的榜样;《花瓣飘香》、《第一次抱母亲》等课文展现的是亲情的温暖,这些真情故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触摸他们的心灵;《闪光的金子》、《天游峰的扫路人》等课文展示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但从他们身上,学生可以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珍珠鸟》、《灰椋鸟》等文章表面写的是动物,其实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教材的“心育”资源,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课文内容,跟着文章的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让这些饱含情感的文字浸润学生的心田,从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真善美的陶冶,达到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文字宣泄,保持良好心境
每个人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体验,所以每个人都有发泄不良情绪的需要。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以及竞争压力的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文字倾吐自己的心声,合理宣泄。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说说我的心里话》时,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就某件事或某个人,用文字写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偏爱弟弟而受到冷落,向父母提出了“一碗水端平”的要求;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给的学习压力太大,发出了“让我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的请求;有的学生因为和同伴闹了矛盾,发生了误会,则借助心里话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在之后的交流环节中,学生们与其说是在呈现自己的作文,不如说是在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许多学生在交流过后,并不需要老师的帮助,心中的不悦就及时得到了排解,这就是所谓的“一吐为快”吧。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把受到的委屈、烦恼、挫折等难以启齿的负面情绪体验及时地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四、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首先,教师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自我悦纳,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从而更好地感染学生。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种自助、助人的过程。教师要双向沟通,优化教学,在自然无痕的状态中进行“心育”。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应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健康向上、开拓进取的创新人才。
(责编 莫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