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机械制图》课是当前职业技术学校师生普遍反映较难的一门课程,课程的难点是学生识图、绘图技能的培养。在复杂的立体转化为平面和平面转化为立体的空间认识立体的思维活动中,大多数学生都存在难以适应的情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需要和《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上对《机械制图》课教学进行改革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现场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以定向培养技术人才为主的技术学校。《机械制图》是中职学校机电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实质上是根据投影理论研究用二维平面的“图”来表达三维空间的“物”的一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制图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专业奠定基础。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空间想象力较差,这正是学习该课程的最大障碍,而专业基础科教学时数又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就需要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并将AutoCAD、CAXA三维建模等新技术与制图课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本人结合制图课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尝试。
一、以实用、够用为目的,合理调整制图课的内容
在制图课教学时数压缩较多的情况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顺序,重新选择课程内容,设置有效的教学实训环节,突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不断引入新技术,跟上技术发展的需要。
(1)淡化画法几何的内容。画法几何的内容理论性过强,内容抽象,尤其是立体表面取点的内容,学生普遍感到困难,且应用较少。根据够用的原则,可以删去不讲或简讲。重点讲解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和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并加大组合体读图、机件的表达方法及机械图样阅读的比重。
(2)简化立体表面的交线包括截交线和相贯线。这两个内容是整个制图课教学的难点,但在实际绘图时碰到这类交线时,一般是采用近似的画法,用圆弧曲线来代替各种复杂的交线。因此,应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讲述截交线时,只介绍平面立体和圆柱体截交线的画法,对于圆锥体截交线,另作简介或删去不讲。对于相贯线的内容,在实际零件中出现较多的是两圆柱正交和圆锥体与长方体相交两种情况,其他的相关线,如柱与锥相交等出现的几率较少,在教学中可以只介绍前两种相交线的近似零件。这有利于提高运用性,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3)整合内容,优化教学。制图教学通常是接章节顺序进行讲授,学生所获知识概念是台阶式堆砌在一起,不利于其综合知识的全貌。因此,在教学中应规划各种知识的分界,强化整体功能。①将正投影法、基本体的视图、轴测图、组合体、图样的基本表示法等内容进行整合,以体为中心,加强体与视图、体与各章节的联系,其中组合体是基本体与零件的桥梁,在这一节内容中要精讲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及应用,培养学生由视图勾画轴测图的能力。让学生在图、物转化的表达过程中,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各知识点应互相穿插,融会贯通,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②整合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等内容。可以通过实用装配件模型来展开对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铣刀头模型为例,可以观察到螺纹连接情况,引出螺栓、螺钉等连接画法,引出轴与轮的键连接画法、轴的支撑导出轴承等。这样,从整体装配结构导入,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标准件、常用件的作用及装配连接画法以及装配图与零件图的关系。在讲授中,要考虑互相穿插、互相渗透、综合概括,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读图能力和拆画零件图的能力。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巩固教学成果,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来说,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建立空间概念,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化,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强化兴趣。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机械制图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