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中程式化、符号化的东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断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些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闷、呆板。小学生一般记忆力较好,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相对要差一些。因此,教学中应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显浅例子来说明,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考。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如何激活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促成学生自我发展呢?笔者认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中和已有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基于这一理念,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设计教学情境也已成为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创设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有利于学生思考和产生积极的情感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百分数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小明家要买一台洗衣机,去了两家商场进行价格比较。其中一商场标着“洗衣机八折酬宾”,另一商场标着“所有洗衣机一律九折优惠”,请问,小明家去哪家商场买洗衣机最便宜?此题一出,学生个个兴趣高涨。学生经讨论后决定,先计算出商场同一品牌的同一款洗衣机的原价,后计算出洗衣机的卖出价格,就可以确定哪家的洗衣机价格便宜了。此教学情景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熟悉了百分数的计算,同时还体验到了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疑导学,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疑导学”,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疑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打破了以往枯燥的教学方式,先向学生讲小猪分玉米的故事:猪大哥和猪小弟俩一天外出游玩,又累又饿。忽然,它们看见了前面有一个玉米园,兄弟俩见了大玉米,馋得直流口水,就向玉米园主人熊伯伯说:“熊伯伯,我们买你几个玉米吃好吗?”园主熊伯伯说:“我的玉米是不卖的,只用来奖励聪明的孩子吃,你们想要吃玉米也可以,必须得让我考考你们是不是聪明的孩子。”兄弟俩连忙点头说:“行啊!行啊!”熊伯伯就开始出题了:“有4个玉米,平均分给你们两人,每人几个?”兄弟俩很快就得出:4÷2=2,每人两个玉米。”熊伯伯又说:“要是把5个玉米平均分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