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阅读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而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阅读本体思想,注重阅读训练。阅读训练主要是对学生阅读、分析综合等几方面能力的训练,也就是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变为技能、技巧,实际上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如何将新课标的理念贯穿于初中阅读教学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体验的能力,正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思考、努力实践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扫除心理障碍,培养阅读信心
高尔基说:“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呢?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空间。这样,学生就能从教师那里十分敏锐地感受到一种期待、一种力量,从而树立自信心。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体验中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获得情感熏陶,发展思维能力。第二,阅读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因人而异,设立适中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轻松达到既定目标,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特征,相信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同时认识自己的不足,长处发扬光大,短处设法弥补,这样才有利于自信心的健康发展。自信心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可以间接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注意阅读情景的设计,以激发学生个性阅读的兴趣、情趣或营造富有阅读个性的氛围。注意多鼓励、多启发、多引导,拨动一切可发挥的情智因素,酝酿“未成曲调先有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和情趣,才能使其愿学、乐学,让学生变“自在”主体为“自为”主体。在大力宣扬教改的今天,语文教学中那种“灌入式”几乎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参与式”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鼓动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主体的动态过程。这样,那些思维敏捷,好表现的学生就会活跃起来。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甚至是一些平常比较胆小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积极地思考探索。他们不但能主动地去阅读,获取知识信息,还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培养阅读习惯,拓宽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