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而,物质生活的丰裕并非总能造成道德高尚的人和文明的社会。虽然新闻的选择和极端事件的刺激,有可能放大了人性冷漠的程度,但从特殊人群在公交车上该不该被让座、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等问题的讨论,从见死不救先讨价还价、遇到跳楼起哄叫好等现象的产生,我们或许不得不直面残忍的现实——人性冷漠、道德滑坡已成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但从社会主流来看,不容忽视的是,我们这个具有优秀道德传统的中华民族,仍然保持着深厚的道德底气和高昂的道德勇气。
新闻回放: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两岁的小悦悦(化名)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她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将她撞倒,右侧车轮从她胯部碾过。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开走了。痛苦的小悦悦已无力大声呼唤妈妈。一个目击者从她身边走过,看都没看她一眼。之后又有两名路人从小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漠然不理。这时,一辆小型货车开了过来,司机好像没有看到地上的小悦悦,再次从她身上碾过。接下来的5分钟,有十多个路人从小悦悦身边走过,每个人只是看了看,没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个电话求助。
生死关头,一位捡垃圾的阿婆陈贤妹发现了小悦悦,她立刻放下手上的麻袋,试图扶起小悦悦,但小悦悦已经瘫软。陈贤妹只好把她从路中间挪到路边,然后向四周呼救。几秒钟后,小悦悦的妈妈跑过来,惊慌失措地抱起血泊中的小悦悦疯一般地冲向医院。10月21日,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小悦悦离世。事后,佛山警方抓获了第二辆肇事逃逸司机蒋某,第一辆肇事车的司机胡某也已投案自首。为表彰陈贤妹救死扶伤的行为,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和陈贤妹老家所在地清远市阳山县政府给予她奖励,颂扬她的这种高尚品质。
道德情感的迷失表现为对“善”的漠视和对“恶”的纵容。针对十多个路人见死不救的现象,有人评论说:“我们的道德参照系在不断淡化,人们的思维趋于功利化、自私化,人们都忙着赚钱,忙着自己的事,当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陈贤妹获政府奖金后,有人由此联想到我们每年进行的各式各样的道德评选,批量制造“标兵”“模范”,并且把“善举”与待遇挂钩,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悬赏行善”行为。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道德既面临继承问题,也面临向现代道德转型的问题。社会生活已经出现了变化,需要新的道德标准来规范和引领。哲人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在如今急剧变动的社会里,欣赏和赞叹浩瀚的星空是必需的,但从自己开始,走出道德信仰迷失的胡同,实践德行,同样必不可少。
新闻回放:2011年8月13日,合肥沿河村村民刘士圣驾着电动三轮车去买猪饲料,回家路上发现一对祖孙正在大太阳下艰难行走。她认出是76岁的李家珍和她的孙女小敏,于是追上去,提出可以顺道捎她们一段,李家珍欣然应允。不幸的是,刘士圣因躲避摩托车而翻车,导致老人罹难。事后,刘士圣和家人先后四次给老人家送去治疗费、赔偿费,但李家珍的子女都没有收,他们始终坚持一个“死理儿”:不能让好人做好事,却没了好报。这一则道德佳话在当地广为流传。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刘李两家用朴素的举动,深刻诠释了这一点。善良的刘士圣主动做好事,发生事故后又主动担责,她收获了理解和宽容。“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它能激励刘士圣继续坚守美好的道德观。“不能让好人做好事,却没了好报”,李家珍家人的这句质朴话语,彰显了底层民众的良知与信仰,信仰善,弘扬善,回报善。
这起以德报德的案例曾激起整个社会的道德大讨论,让我们看到了道德的力量。令我们欣喜的是,在社会反思道德滑坡和道德被边缘化的时候,有一些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2009年10月,为抢救两名落水儿童,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不会游泳的十多名学生手挽手组成“人梯”下水救人,因水流过猛,3名19岁的大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9年12月,吉林的哥王建军获“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司机”殊荣。他在普通的岗位上,见义勇为近百次,而且行为中的90%是冒着生命危险追捕劫匪。
2011年7月,杭州女子吴菊萍奋不顾身徒手接住坠楼的两岁女童,因巨大的冲击力而身负重伤,被誉为“最美妈妈”。
2011年9月,南京市一女看车员勇斗三名偷车贼,并在附近群众的帮助下,将两名女贼当场擒获。
2011年11月3日凌晨,南昌市筷子巷35号发生大火,12岁初二女生夏娟由于马上要考试,学习至深夜,忽然听见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噼啪声,起身开门发现了火情,她没有独自逃生,而是立刻跑去敲开邻居家的房门,不停地喊:“快起来,快起来!”最终使15名邻居脱离了危险。
…………
当有人溺水,当突发大火,当面对行凶的歹徒……要不要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论语·为政》里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要勇敢去做,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正义和勇敢也是支撑一个大写的“人”的道德基础。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有不少见义勇为的少年英雄被媒体争相报道和追捧,他们或者是奋不顾身参与扑灭森林大火而牺牲在火场里,或者是为营救落水的儿童而失去了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迹在学校和社会广为流传。当学生们以他们为榜样纷纷效仿的时候,有人提出了质疑:孩子的精神的确可嘉,但如果他们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就只能造成无谓的牺牲。
如今,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早已把类似“敢于斗争、见义勇为”的条目删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见义不为”,做一个明哲保身的冷漠看客,或是对邪恶低头的怯懦者。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前提下,用善于斗争取代勇于斗争,以冷静理智地应对取代一无所惧的盲目英雄主义。
新闻回放:14岁的男孩夏晶晶读初二,是班长。那天是周末,下午很早就放了学。他揣着8元钱——刚收到的一部分班费,和读初一的弟弟走出校门。在一个僻静处,3个十八九岁的小混混拦住了他们。
“身上有钱吗?借来花花。”三个人凶神恶煞。夏晶晶想到这8元钱是班费,就毅然回答:“没有。”两个小混混上前来搜身,他奋力反抗。其中一个突然从背后抽出一把砍刀向他砍去。他本能地伸出右手去挡,血喷涌而出,他的手断了。三个被吓坏的小混混跑了,班费一分没少。
夏晶晶被送到医院,医生给他接上了手,说以后恢复大部分功能没问题,但要像以前那样灵活,很困难。
这则新闻出来之后,立刻引发了人们的争论:是保护8元钱的集体财产重要还是保护一只健康的手重要?这是一道对比强烈而又难解的道德选择题。
爱护集体的好学生,有责任感的好班长,面对歹徒毫不畏惧的勇敢少年,用这些词来形容新闻里的夏晶晶一点也不为过。可是,将这些令人赞赏的品质置于当时的情景,换来的只是我们的一声叹息和深深忧虑。为了微不足道的8元钱,竟然赤手空拳与凶恶的歹徒对抗,不惜以手挡刀,值得吗?14岁应该具备一点生命常识了,起码知道要先保护好自己,再论其他。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应该分辨一下眼前的形势,知道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
如果问,捍卫公共财产有错吗?你一定回答没有。这个事件的本质就是捍卫公共财产。我们反对一无所惧的盲目英雄主义,提倡冷静理智地应对危险,但在危险面前,“义举”本身就充满着不确定,总不能说:不就是区区8元钱的班费嘛,你就别保护了吧。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把“生存”排在“学习”“创造”之前,只因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生命不同于电子游戏,点击按键,可以重新开始。生命是如此珍贵,又是如此脆弱,我们有责任保护它,爱惜它。
见义勇为的“勇”绝不是盲目地冲上前去,无谋之“勇”或无力之“勇”都不能解决问题,而应该用智慧加勇气一起面对危险,解决问题。如果说奋勇是航船,那智慧就是舵。遇到紧急情况,首先应该做好自我保护,然后才是机智救人,理智救灾。
在我们身边,不时会有违法犯罪现象发生,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却缺乏斗争的能力。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见义勇为?又该如何见义勇为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大家怎么说。
王 宇(初一学生):见义勇为来自于中华民族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源于一个人尽忠职守、甘于奉献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见义勇为的行为可钦可佩,精神可歌可泣。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所以,我们中学生要敢于同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积极见义勇为。
李金鹏(初二学生):放寒假回家,在火车上,一个小偷正把手伸向别人的口袋,我张嘴想提醒,身边一个穿黑夹克的人却对我晃晃银亮亮的刀子,现在的小偷可都不是单独行动。我悄悄找到乘警并告诉他们情况,最终,那几个坏家伙被抓住了。
王芳(初三学生):在路上,碰到几个人正在行骗——给一位过路的大爷送毛巾,然后拉他去店里用人民币兑奖。这不是电视里曝光过的骗局吗?到了那儿,他们会把大爷的真钱换成假币。我假装认识大爷,热情地拉着他去家里做客,走出好远,才告诉一脸诧异的大爷事情的原委。大爷对我说了好几声谢谢。
曹女士(家长):假如歹徒完全丧失良知,破罐子破摔呢?假如不是在闹市,而是在偏僻的地方,周围没有人呢?假如110没有及时赶到呢?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见义勇为,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与孩子的生命相比,其他都是次要的。我想,作为未成年人,遇到险境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报警,求救,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李彩霞(老师):由于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缺乏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能力和经验,对危险的发生不能够做出充分预见并进行及时处理,同穷凶极恶的歹徒直接作斗争更是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如果一味地“勇为”,往往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中学生既要积极见义勇为,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见义勇为,对违法犯罪行为不可冷漠视之,怯懦逃避。其次应该以自护自救作为见义勇为的重要前提。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不至于帮倒忙,反成为他人的拖累。另外,在救助他人的时候更要见义智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避免因鲁莽行事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林志军(某中学校长):社会在不断变化,变得更加多元化,教育也应该随之变化。对于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应改为“智为”,不要光凭蛮力,遇到持刀抢劫之类的事情,孩子更适合做的是打110报警,否则可能会受到伤害。过去,对待小偷扑上去就抓,可现在的歹徒一般不是一个人,而是伙同作案,可能还带着刀,因此我们更要倾向智为。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对犯罪现象不能视而不见。道德教育的确是个难题,但我总觉得应该是多中有一,变中有不变,有基本的东西,有“母德”。比如过去提倡二十四孝,现在很多做法已经不再合适,但孝敬父母和尊敬老人还是要的;比如我们教育孩子待人诚恳,但也不是时时都说实话,时时处处都这么去做。寻找变中的不变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探索的,这也是道德教育有生命力的地方。
见义勇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人遇到危急的时刻,我们理当伸出自己的援手。但是,由于我们初中生经验、能力不足,不惜代价、不计后果盲目地见义勇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李金鹏、王芳同学那样,运用我们的智慧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见义勇为的美德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熠熠生辉,得到继承与发扬。
链接:如何见义“智”为
见义“智”为表面看是一种临时性的行为,实际上它是我们平时所积累的心理素质、处事方法的一种临场发挥。
第一,要考虑到自身的条件。发生险情时,往往周围的人很少,甚至只有你自己,你处于绝对的弱势。若是需要自救,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遏制对方,使险情不至于向坏的方向发展,然后再寻找时机脱险;若是需要救助别人,就要考虑仅凭自身的条件是否能够把险情排除,若不行,那就另寻救助的方法。
第二,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生险情的地方,大多是在远离人群的地方,看似孤立无援,但只要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也许就可以搜索到许多可以帮助你的条件。
第三,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遇到险情发生时,虽然你处于弱势,但如果能够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往往能够化险为夷,赢得战胜险情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