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矿案:百年前的国际诉讼

2012-12-29 00:00:00汪文涛杨磊蔡志和
方圆 2012年23期


  【√】海外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中以晦暗、低沉的语调勾勒出了开平矿务局从辉煌走向落拓的开端,其中的转折点就是开平矿案,中国近代史上首例“不败而败”的国际诉讼案件
  “唐景星(唐廷枢)在1892年去世,他的死标志着开平煤矿滋生大量贪污和企业逐渐官僚化的开始。”海外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中以晦暗、低沉的语调勾勒出了开平矿务局从辉煌走向落拓的开端。
  开平煤矿的建立
  开平煤矿由李鸿章奉清廷谕旨,命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福建候补道、大买办唐廷枢主持创办,位于今天的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境内。
  自打1876年唐廷枢在开平得出了“采办应有把握”的结论时起,开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便步入了绅商巨贾乃至当朝权贵的视野。1878年开平矿务局开局了,首任总办就是唐廷枢。
  截止到1894年前后,开平煤矿的日开采量已经高达25万余吨,供给北洋舰队后仍绰绰有余。不单唐廷枢、徐润等海内富豪将其看作渔利的金钵,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大佬们更将其视为纵横政坛、拥军自重的利器。几年下来,开平矿务局在政商两界奥援的扶植下竟然置办下了六艘轮船,两处厂栈,一座银矿。除此之外,它还享有永平金矿、洋灰场、铁路股权若干。正是在这样一家大型企业的带动下,这里人员积聚、房屋激增、贸易兴隆,十几年的光景,凭空竟然堆积出了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城镇——唐山。
  然而,开平煤矿的黄金岁月为时不久,1892年唐廷枢死后,张翼接任开平矿务局“督办”(清后期,清廷为了发展和管理民族实业而设置的一种临时性机构,性质为“官督商办”,类似于今天的“国资委”)。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矿业中寻找投资场所。在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伺机掠取中国矿山权益时,清朝廷也为外国资本大开方便之门。
  墨林是英国当时一家颇具规模的矿业公司“毕威克—墨林”公司的企业主,这家公司的营业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是在非洲、澳大利亚和远东各地从事探矿和掠夺开发矿业资源的活动。
  1898年,墨林第一次来中国,携带着一个“开发中国矿山”的庞大计划,与清廷大臣李鸿章详加讨论。此次中国之行,经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介绍,墨林还结识了时任中国天津海关税务司的德璀琳(英籍德国人,1864年进入中国海关为四等帮办,后升至税务司职),遂把注意力转向侵夺开平煤矿。
  这是一个以资金为诱饵、派“顾问”充内线,逐步渗入、里应外合的战略布置,墨林阴谋侵吞开平煤矿的部署是有条不紊的。充当内线 “顾问”的,则是当年在中国的一个美籍小矿师——后来成为美国第31届总统的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1894年,胡佛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地质系。1897年,胡佛成为“毕威克—墨林”公司的雇员,为公司在澳大利亚管理沙漠里的一些金矿。
  1899年2月,墨林应张翼好友德璀琳的要求,派遣胡佛来中国工作。胡佛到中国后,不久就担任了张翼的技术顾问,但他另一个身份则是英国墨林公司驻天津的代理人。
  张翼对胡佛信任有加,为胡佛配备了大规模的考察队伍。胡佛带着队伍先后走遍了直隶、山东、山西、满洲、蒙古一带调查矿产资源状况。
  在调查资源的过程中,胡佛发现开平煤矿是一座规模宏大、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矿山,于是就下力量对开平煤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在对开平煤矿的开采历史、地理位置、煤田面积以及采矿权、地质、煤质、采煤成本、煤的产量、运输部门、铁路、运河、港口、轮船、运费、煤价、市场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后,胡佛得出了“这项产业肯定值得投资一百万镑;这个企业绝不是一种投机事业,而是一个会产生非常高的盈利的实业企业”的结论。
  为此,胡佛于1900年6月1日正式写出了《开平矿务局报告》。后来,墨林等资本家正是根据这份报告所提供的材料来估算开平矿务局产业的价值,并筹划和进行一系列的阴谋活动。
  “没花一个便士”的骗局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于这年6月初在天津登陆,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当时,胡佛住在外国侨民区里,随后,张翼也带着家眷躲进了侨民区。张翼在一所与胡佛家隔街相望的大宅院里安顿下来,不久又有三百名处境相似的中国下级官吏和受过外国教育的华人逃来此地。
  动乱中,不时有冷枪向侨民区射击,一些外国侨民认定子弹是从张翼住的院子里射出来的。6月22日,英军官兵搜查了张翼的住处,并以张家“人口众多,迹近埋伏,饲鸽传递消息,疑与拳匪相通”之罪名将张翼拘捕。
  英军上校贝利下令将张翼等关在英军兵营驻扎太古洋行的一个旧厨房里,多次以处决威胁恐吓张翼。当晚,正在吃晚饭的胡佛听到消息后急忙赶了过去,在火把的照耀下,盛气凌人的贝利正审讯着“犯人”,并威胁张翼已有几名中国人在附近河岸上被处决了。胡佛试图上前说明张翼等人的身份,但歇斯底里的贝利却命令胡佛马上离开。
  6月23日,在张翼被捕的第二天,被张翼认为 “办事可靠”的老朋友德璀琳急忙去看望张翼。
  见到张翼后,德璀琳首先叙说了天津煤栈被焚,唐山、林西矿存亡未卜的局势,随即又建议将开平矿务局置于英国旗帜下加以保护,同时拿出他自己写好的“保矿手据”,让张翼签字。
  “保矿手据”委任德璀琳为“开平煤矿公司经营产业、综理事宜之总办,并予以便宜行事之权”。经德璀琳斡旋,张翼被释放。
  之后,德璀琳与胡佛密谋,诱骗张翼给德璀琳写了两份札书和一份备用合同。第一个札书授权德璀琳“或借洋款,或集外国资本,将开平矿务局作为中外合资公司”;第二份札书进一步授权德璀琳“广招洋股,大加整顿”,彻底改组开平矿务局;备用合同则干脆“将该矿局的一切土地、房屋、矿产、轮船以及其他一切财产之所有权与管理权全行交给”德璀琳。德璀琳有权“按其意愿出售、抵押租赁、管理、经营及管辖该项产业”。
  张翼签署的这些授权文件,等于是授予德璀琳为开平督办的法律代理人的权力,向外国寻求对矿山的“保护”。
  在取得张翼的全权委托之后,德璀琳并没有去借款或集外国股金,而是他与胡佛两个人经过一系列策划,定下了一个盗卖开平矿产业的大阴谋。
  1900年7月30日,德璀琳以开平矿务局督办代理人的身份,与墨林的代理人胡佛私下签订了一项“卖约”,把开平矿务局的所有产业和权益,完全卖给英国墨林公司。
  墨林公司又转手把开平煤矿卖给“东方辛迪加”公司。后来,墨林公司又与“东方辛迪加”公司按照英国公司法在伦敦注册成立了“开平矿务有限公司”。
  墨林、胡佛一伙把新设立的“开平矿务有限公司”的资本估定为100万英镑,分为100万股,以其中的37.5万股分给中国旧股东,作为“一切权利、利益之完全补偿”,其余面值62.5万英镑的股票,除了作为贿赂费分给张翼和德璀琳各2.5万镑(股)之外,全部以债券的形式,分给英国、比利时的资本家。
  这是一出“没花一个便士,便骗得价值100万镑产业”的丑剧骗局,胡佛在这场骗局中自始至终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
  “不光彩”的胡佛
  就在新的“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成立之际,英国的律师研究认为,德璀琳和胡佛签订的“卖约”还不完善,重要的是“卖约”上没有张翼的签字,也就等于没有经过清政府的批准,这在国际上难以生效。
  于是,胡佛带着一伙律师和顾问由欧洲回到中国,他们又草拟了一份“移交约”,作为“卖约”的补充文件,想让张翼签押。但是,张翼看到这个“移交约”后,认为签了字就等于把开平局卖给外国人了,他怕承担出卖矿产的罪名,因此拒不签字。
  双方谈判气氛非常紧张,争吵也很激烈。胡佛等人先是对张翼进行威逼,声称张翼如果不签字,英国、美国、比利时公使将联合起来对付他,到清廷的外务部门搞垮他,并让驻在唐山的外国军队重新占领矿山。
  同时,胡佛等人又对张翼施行拉拢利诱,答应张翼可以担任新公司的督办,给5万英镑作为张翼和德璀琳的酬金,还应允给张翼一笔用以贿赂和收买有关方面的款项,其中拟给清政府的就有20万两白银。
  后来,张翼又提出了一些讨价还价的条件,胡佛等人对张翼提出的条件立即应允,并连夜拟写了一个备忘录即“副约”。双方进行了4天的谈判后,于1901年2月19日,张翼在“移交约”和“副约”上签了字,并加盖了开平矿务局的关防和直隶热河矿务局的关防。
  张翼签的“移交约”、“副约”,前者则补充完善了“卖约”中的不足,后者加上了“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改为中英合办”和张翼“仍为该公司驻华督办”字样。
  胡佛还将这种“盗买”誉为“中外合办”,并宣称:“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资本到底是哪儿来的。”当然,胡佛积极地参与骗占开平矿的行动也不会是徒劳的,他除了获得了股份外,还在之后担任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总办(总经理)。
  1901年2月27日,胡佛、吴德斯(东方辛迪加公司代表)被开平矿务有限公司董事部委任为开平矿务有限公司总办。他们就任总办后,立即使用强力进入开平矿务局的办公室,强行接收了开平矿务总局。胡佛、吴德斯等人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把开平矿务局在开平煤田上的采矿权以及在各地的码头、货栈、轮船等各项资产捞到手,还攫取了开平局各地地契、账册、文书等信笺。
  1901年9月,胡佛等人完成了以上接管任务后,向开平公司伦敦董事部写报告称:“我们的任务完成到使你们满意的程度,而留给我们的后任(指接替胡、吴的人)的乃是一个前途远大的企业”,“它的管理权是操在外国人手里的。”
  至于前文提到的“副约”中的“中英合办”、“张翼为督办”等条文,在胡佛看来,仅仅是一张无用的白纸,不过是为了给张翼面子,实际上英国人根本没打算承认“副约”。就这样,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中国近代企业——开平煤矿,被外国人骗占。
  而胡佛这段不甚光彩的历史,一直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疮疤”。后来,胡佛在经历了冒险的年代以后,放弃了采矿专业,转而在政坛上显露。他曾先后出任美国粮食局长和商业部长,并最终在1929年当上了美国总统。但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政敌攻击胡佛“手脚不干净”,称他当年在中国以非法手段捞取了第一桶金。
  袁世凯参奏
  由于签订“移交约”和“副约”既没有得到清廷的事先批准,在开平煤矿丧失后,张翼为了掩盖自己擅自出让中国矿山产业的罪行,即以开平已“加招洋股,改为中外合办”上报清廷。
  张翼在给清廷的报告中称,开平矿务局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危难时刻,旧公司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含糊地叙述了德璀琳和他本人所采取的应付办法,即已“加招洋股,改为中外合办”,但对签订“卖约”和“移交约”等真实情况,张翼依然没有给予详细的说明。自然,张翼的报告并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
  直至“龙旗事件”的发生,开平煤矿丧失的真情才暴露出来。
  清末,西方惯例成为了中国融入世界不得不遵循的规诫,清廷也仿效着西方国家选定了一面军旗——龙旗。
  开平矿务局总办张翼以保护矿产为由,为矿务局挂上了“中英合办”的招牌。依照常理,本应中、英两面旗帜相对而立,但英方撤下了清廷的龙旗,并告诫不准悬挂龙旗。
  “龙旗被撤下”,这个起初并不太引人注意的事件传到了袁世凯耳中……
  1901年11月7日,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插手近代企业。正当袁世凯苦于无从插手开平矿务局事务的时候,“龙旗事件”的出现让他找到了契机。
  身为直隶总督,袁世凯了解此事后便连续上奏,揭发张翼盗卖开平煤矿的情况,声称“开平必须挽回,断无弃掷之理”。
  彼时,晚清已经腐朽衰微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地步,甘当儿皇帝来寻求帝国主义的庇护,不愿意将此事声张开来,不愿认真查究张翼和追回开平煤矿。
  袁世凯不肯罢休,连续三次参奏张翼。迫于中国人民当时反对帝国主义的情绪十分高涨,直隶地区的绅民对开平煤矿的丧失也异常愤慨,清廷只好根据袁世凯的参奏,下令张翼设法收回开平煤矿。
  有学者也指出,袁世凯参奏张翼,表面慷慨激昂,却也怀有“排除张翼势力、插手近代企业”的个人目的。
  面对袁世凯的参奏及清廷的命令,张翼请严复(清末启蒙思想家)代笔就开平矿务局的纠纷之来龙去脉进行了解释和辩护。张翼辩称,开平煤矿的根本问题是英商的欺诈行为,而对付之方针便是依据公理,参照相关的国际及国内法律条款,谋取法律的解决,而不宜使用其他的办法。
  伦敦高院兴讼
  遵照清廷的指示,张翼于1904年底携严复一起赴伦敦,企图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开平煤矿的权利纠纷问题。严复,清末很有影响的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当时的张翼已经焦头烂额,他希望利用严复娴熟的外文、出众的外交才能及熟知现代西方财经、法律知识来处理开平煤矿的法律事务。
  但随着严复查看资料越来越多,他开始怀疑张翼可能在有些事情上并没有讲真话。严复意识到,张翼在开平煤矿权利纠纷的过程中的作为,并不像张翼本人告诉他的那样“清白”,相反在“卖矿”这件事情上“实系有连”。严复对张翼的看法日趋低下,严复曾向朋友表示,不管此案的前途如何,他自己可能将很快离开张翼,不再协助张翼处理此事。
  一方面,张翼在伦敦高等法院起诉,控告墨林及开平矿务有限公司违约;而另一方面,张翼内心打定投靠帝国主义,他不敢提出收回开平矿业,只要求英、比资本家履行“副约”。张翼原希望利用这一手段,迫使对方略作让步,以敷衍清廷,但未曾想到,英、比资本家恃势,全然不让。
  1905年初,严复离开之后不几天,伦敦高等法院开庭审理开平矿案,张翼、德璀琳、墨林、胡佛等人依次出庭,审理过程中,不时出现原告、被告以及双方律师冗长的辩论争吵声。张翼要求宣布1901年2月19日的备忘录为有效,并要求判令墨林和英国公司履行备忘录的各项规定。如果备忘录被宣布为无效,他便要求取消那些用欺诈手段所取得的1900-1901年的转让协定。
  鲜为人知的是,法庭上的诉讼虽然热闹,却是应景式的;而在法庭外,张翼与墨林等资本家的接触尽管静悄悄,却是认真的。实际上,进行诉讼是手段,寻求妥协是目的,这是开平矿案整个诉讼的最大特点。张翼想的只是如何让英、比资本家履行“副约”,赏自己一顶“督办”的官帽,全然不敢提出收回开平矿产的要求。
  1905年3月1日,伦敦高等法院作出开平煤矿权利纠纷的判决。判决书宣称“查明了被告没有按照备忘录(副约)行事这个事实”,并宣布“副约对于各被告都是具有约束力的”,如果被告公司仍不遵守,“那么,本院就应该尽力设法,把转让的主题所涉及的矿山和财产归还原告;并且,如果有必要的话,或者可以采用禁令的办法来阻止被告公司的代理人继续保有那些东西。”
  至于张翼赔偿损失的要求,则没有得到法院的允准。法官对此案的总结意见是:“我想我也许应当再说一句,那就是,在我面前对于有关事件所进行的调查中,我没有发现张燕谋(张翼)阁下有丝毫背信的罪行或失当的行为,至于对被告方面有些人我是不能说这样话的。”表面上,张翼的官司似乎打赢。
  但法官最后又无可奈何地承认,这个副约“不能构成一个本院所能判决强制执行的合同。我们不能直接命令履行这个合同”。
  判决结束后,开平矿务有限公司的董事特纳表示,“这次判决不曾产生任何结果”,“张翼所得到的实际上等于零”。
  其后,有评论指出,早在张翼伦敦兴讼之前,开平煤矿所有权的流失已成定局。英国法庭的审判完全是在承认卖约有效的前提下展开的,一切诉讼只是围绕张翼个人得失的纠缠,对于整个国家,毫无意义。
  也有学者称,开平矿案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例“不败而败”的国际诉讼案件。
  百年老矿世事更迭
  张翼英国之行无功而返,开平煤矿被外国资本家彻底霸占。
  1907年,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与江南张謇并称近代中国实业界的“南张北周”的周学熙,为收回开平煤矿、洗雪国人耻辱,毅然成立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此矿的成立得到了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的全力支持。
  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就在周学熙计划“以滦收开”的时候,梦境被击得粉碎。1912年6月1日,艰难挺过了六个春秋的滦州煤矿再次被英人攫取。
  帝国主义列强将二矿合一,创立了开滦矿务总局,独揽矿务大权,自此始有“开滦”之称(今唐山开滦煤矿的前身)。
  此后,开滦煤矿历经时局动荡,世事更迭。直至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这座历经沧桑的百年老矿才重新回到国人怀抱。(本文相关史料由唐山开滦博物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