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以惊讶的目光打探缅甸近来的变化,除了政治场的军民转换、多党竞逐,人们还看到这个国家的国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向来在认命和愤怒两者之间切换的国民表情,现在多了喜、泣等戏剧化元素。
这个曾被谑称为“免电”的国度,正在熠熠发光。不错,基础设施还没有跟上亚洲平均水准,克钦人和若开邦的印度人后裔仍缺少自治和公民权,但大多数普通缅甸人,尤其是生活方式半现代化的城里人,乐见联邦政府的一系列变革举措,幸福和渴望,就写在他们脸上。这场变革的潜力巨大:迄今为止还没有明显的输家。
暌违数十年后,英国首相来了,印度总理来了,美国总统也来了。开始对外开放的缅甸,破天荒地给予外国投资者5年免税和50年地契的许诺,尽管该国司法和金融两大体系的主体还沉浸在迷雾之中。
玉石、黄金、热带硬木以及潜在的水力资源的确宝贵,但更值得珍惜的是人力资源,比如200万缅甸在泰移民中的回国者。投资开发确实会撬动缅甸压抑已久的经济潜力,但随之而来的环境和文化改变,也会令缺乏完善预案的政府部门麻烦缠身。
新政治家、新法律、新产业、新学校、新娱乐场、新证交所、新IT设施,以及雨后春笋般的民营报刊,并非均匀地施予缅甸各地。许多偏远山区还是没有大的改变,筒裙、赤脚的缅甸人,胸中涌动着希冀,脸上却不时闪现木然,就如前军政府官员脱下军装,还是老面孔一样。
贯穿缅甸南北的伊洛瓦底江昼夜奔流,水涨水退,河床甚少改变。唯台风,给这个平日气候宜人的国家捎去巨变的能量,是福是灾,端看当事者如何自处。
01.2012年7月3日,缅甸仰光,摆着昂山素季海报的报刊亭旁,Kyaw Kyaw(右)和他朋克乐队的朋友。他们在2007年组建乐队,和当地许多乐队一样,他们的歌曲大多与政治相关。近年因军政府支持,允许音乐作为民众的“出气方式”,缅甸有许多乐队涌现,在街头举办音乐会,但是所有的音乐会还是会被监视。
02.2011年1月22日,仰光的黄昏时分,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们在等待嘻哈音乐会开场。如今的缅甸商场纷纷引进西式服装以吸引追逐潮流的年轻人。
03.2012年11月7日,日落时分的缅甸Shwezandow宝塔。2010年以来,赴缅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显著增加,缅甸的旅游业收入大增,但落后的接待能力还无法适应。例如缅甸最受欢迎的旅游地之一蒲甘,游客数量的增加已经严重威胁当地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寺庙,其中一些已经在近期向游客关闭。
04.2012年7月5日,仰光的一位僧人在购买智能手机。曾经,缅甸和朝鲜是人均使用手机数量最少的国家,而在今天的缅甸城市街头,手机随处可见。
05.2011年12月24日,缅甸蒙育瓦,街头商贩挂起昂山将军、昂山素季和希拉里访缅的海报。
06.2012年6月6日,缅甸仰光市中心的一家银行,黄金珠宝商们带缅币来兑换美元。过去,缅甸经济很大部分依赖于非正式的货币兑换,如今,随着经济的改革,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国家银行被允许根据市场汇率来进行外汇的兑换,放松了进口和出口税收,放宽了对外国的投资政策。但这些措施还未达到经济增长的效果。
07.2012年7月3日,从仰光开往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渡轮上,乘客专注地读着报纸。缅甸人热衷于读报,而随着缅甸新闻管制的放松,当地纸媒的数量也迅速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