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另觅“收入”
美《大西洋月刊》11月21日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地方政府试图向企业征收“过头税”以抵消减少的收入,转嫁开支重负。虽然今年前3季度公共收入增长速率远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但相比2011年同期的29.5%和2010年的22.1%明显下降,只有10.9%。对此,地方政府没有相应地采取紧缩政策,合理化资产负债表,而是拆东墙补西墙以掩盖赤字开支。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国家“办大事”财力不支时,就难免向地方财政伸手预支,而地方政府也只能另觅“收入”。其次,中国的税制不遵循“无代表不纳税”原则。几乎还是政府单方面决定一切税务事项。第三是预算不透明,2008年,国务院曾发布相关法规要求政府部门发布预算信息,但始终缺乏威慑力。而且,1994年税改之后,每年公共收益的实际总额都超过了预算。2011年,超额收益为人民币1.4万亿,尽管经济下滑,今年超预算收入估计高达9000亿人民币。不过,超出的收益往往缺少监管规范。
中国公共财政制度面临着产生更多收益的强烈目标和缺乏相互制衡的监管体制,这将对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长期发展形成潜在威胁。没人知道这个漏洞能否得到努力修补,但该事件至少成为中国推动改革的催化剂。
假如中美冷战
美《时代》11月26日
我们似乎闻到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似曾相识的“冷战”气息,随着中美关系恶化,各种遏制战略陆续出台。美与韩国签署新的导弹协议,给印尼送去战斗机,在澳大利亚达尔文进驻海军陆战队,多次与越南和菲律宾进行联合军演,推进中日紧张关系等等。而中国也在竭力拓展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可能接下来会看到西方更多新的贸易关税和制裁,更具火药味的敌对措词,而中方则更积极地抛售美元。又或许,中美不会完全成为敌人,始终亦敌亦友,但如果美国想在这层关系中脱颖而出,就得用“法治社会”这个强大的俱乐部来吸引加入世贸后先富起来的中国人。
又现政党“第三极”
日《东洋经济周刊》12月1日
11月16日解散议会后,到12月16日正式投票前,日本各个政党都在拼命拉选票,而在民主党与自民党之外的第三种政治势力,以“第三极”的态势出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应该说,第三极是两大政党体制下的必然产物。过去自民党与新进党构成两大对立势力时,第三极主要是社会党联合其他小党组成的另一个政治势力,后来这个势力发展成民主党,并取代了过去的新进党。在两大政党体制下,不断产生第三极的主要原因是,选举区的不同,选举出的政党议员不一定局限于两大政党,代表地区民意的议员同样能大量出现在议会中。这些议员所属政党较小,靠单独的力量不能在议会中形成强大的态势,他们往往通过联合成第三极,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制造业新走向
英《经济学人》11月24日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调查称,未来15年将有18亿消费者进入全球化市场。不仅对基础商品的需求增加,对富国产出的奢侈品、创新及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富国将继续领航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国家则继续增加他们在全球产品中的份额。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国,仅次于美国。而英国排名则从第五滑到第九。虽然富国相对排名下滑,但其自身的制造业输出也在快速增长,甚至有些制造业正返回欧美地区,但由于广泛引进自动化设备,这种回暖趋势未能再创曾经的岗位高峰。麦肯锡预测,富裕国家会继续增加机器,它们也会进入发展中国家的新领域,因此,新兴市场的工资会激增。
面对灾难,贵国准备好了吗?
英《自然》11月21日
政府必须加快落实国家的风险管理策略。过去10年中,大规模洪水、强烈地震、突发海啸和飓风等灾难频发,给受灾各国造成巨大损失,但美国显然从中吸取了教训,今年对“桑迪”系统科学的应对已一定程度减少了死亡人数。专家称,“桑迪”不是一个离群值,它甚至会成为一个新规范,回答了政府面对极端事件亟需解决的五个问题:一、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来自哪里的风险?二、我们的财产和人民暴露在哪种程度的威胁下?三、他们有多脆弱?四、灾难将给个人、企业和政府造成多大程度的经济损失?五、我们如何降低风险,增强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能力?</